深以当下个体生命为切——一个学人的孙志刚案备忘
沈岿
【关键词】当下个体生命 孙志刚案
【全文】
深以当下个体生命为切
——一个学人的孙志刚案备忘
此种关切,原本并非像现在这般如此沉重地压在心头,随着案件态势的发展,却与日俱增……
从悲愤麻木到建议
对孙志刚案的注意,是在一腔复杂的情绪中产生的。回首反顾,似乎难以把纠结在一起的情感之丛分辨清楚。只是,至少有愤怒、悲凉与麻木。愤怒者,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无端端地被滥用权杖的执法者残酷剥夺;悲凉者,为平日里真切向往的民主、法治和人权理想受到如此肆无忌惮的蹂躏、践踏;麻木者,为早已频频见诸媒体的类似孙志刚的那些血淋淋事件。麻木,本不应有;但当时既已生成,现在亦不必讳言。
是挚友萧瀚,把我从这种可耻的麻木中拖将出来。萧瀚是一位对任何的非正义极具敏感、眼光与笔锋同样犀利的学人。孙志刚案一经披露,他以常人无法在其瘦弱身躯上想像得出的坚定毅力,直面事件中的罪恶、黑暗与血腥,夜以继日地提笔写作,几乎每天都为此案奉献一篇见地深刻之评论。在5月14日许志永、腾彪、俞江三位博士以公民名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之后,也是在孙志刚案联合调查组公开初步调查结论,相关犯罪嫌疑人纷纷受到羁押之后,萧瀚通过电话表示他更加关切此案是否可以得到公正的调查和处理,并提出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特别调查程序的设想。起初对这一设想的可能效果狐疑不决的我,最终被说服了。
5月19日夜,北京西苑饭店大厅茶座,萧瀚、何海波及其夫人叶逗逗和我,聚集一处商讨建议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一番议论后,尽管对特别调查程序的启动并不抱乐观期待,但是,案件初步调查结论的诸多疑点、真正责任的可能被遮盖、犯罪嫌疑人的可能替人受过,促使我们决意通过建议的方式,表达对个案能否获得公正处理的关切。一个基本共识:行动的意义大于结果。
牵挂:为公正对待个体生命的紧迫性
在起草、拟订建议书的过程中,几经交流,贺卫方、盛洪、萧瀚、何海波与我,对建议书的另一面内容也大致形成合意。
三位博士的建议,对于提升违宪审查在国人心目中的位置,对于收容遣送制度的未来改革,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任何一项制度的改革甚或废除,与其建立一样,当在充分、细致的调查基础上,经过审慎的、理性的、乃至激烈的论辩之后进行。收容遣送制度由来已久,可制度设计者原先的设想、制度现实运作中已经出现的异化、其在现下承载的可能正当和不正当的功能、零星报道早已披露但未完全揭开盖子的暗藏罪恶,都从未有详细的报告和论证。在此情形下,议论此项制度的违宪违法性、提议废除、甚而在结果上可能一举消除所有的收容遣送站,似乎过于急切而有失必要的谨慎,在决策者那里,似乎也不易获得肯认。为此,我们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特别调查委员会,对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进行公正、独立、权威的调查,以便为制度改革、为可能的人性化替代制度之设计确立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