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京沪法学家差异谈

  房先生:汤教授,您我都身处上海,您这样说是不是有点显得妄自菲薄?
  汤教授:小房,事实上如此,不能回避,比如中国法学会下面的法理学研究会、宪法行政法研究会、刑法研究会、民法经济法研究和诉讼法研究会等等,这些分会的会长或总干事,有几个是上海的?这不是明摆的事实吗?
  房先生:的确如此,汤教授,在这些研究会里,上海法学者担当的大多是“理事”、“副会长”或“副总干事”之类的位置。
  汤教授:是的,小房,虽然“位置”不能代表一切,但还是能说明一定实力水平的。
  房先生:不过,小房,外国法制史学会的“会长”就是我们华东政法学院的何勤华教授。
  汤教授:小房,我不是说了吗,这是从整体而言的。在整体上,北京的法学者占据主导地位,上海的一些“名家”太少,上海的法学者很难望其项背,尽管近两年有所改观。
  房先生:汤教授,我觉得这和两地的文化氛围有关,在上海,市场经济的“诱惑”太大,“下海经商”的人多,安心做学问的人少。
  汤教授:所以了,小房,你在这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还能矢志做学问,这是很不容易的。
  房先生:见笑了,汤教授,我算不了什么的。两地的研究成果差别大,我觉得还和出版和发表的机会有关。
  汤教授:对的,小房,比如拿主要出版法律的几家专业出版社而言,像“法律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检察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北大出版社”和“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等等,都位于北京,上海几乎没有重点出版法律的出版社。
  房先生:是的,汤教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上海法学者把学术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成果。
  汤教授:另外,像《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国社会科学》等名杂志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都位于北京,北京的法学者当然是捷足先登,他们的名字在这些杂志上的“重见率”当然就高。
  房先生:并且,汤教授,北京不仅是我国文化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许多银行、国企、全国性公司的总部等都设在北京,北京的对外交流多,出国机会也多,加上出版发表的机会等等,就占有很大的优势。
  汤教授:是的,小房,从整体上看,北京参与法学理论研究的人多,竞争意识强,形成了一定的“气候”;而上海搞法律的理论工作者太少,再加上上述这些客观原因和主观因素,导致了上海在整体水平上还很难形成能与北京相抗衡的一个“学派”,尽管我们在地理上可以称什么“上海帮”、“上海派”。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