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大学文科的出路何在?——与刘道玉先生商榷

大学文科的出路何在?——与刘道玉先生商榷


张志成


【关键词】文科教育 市场经济导向
【全文】
  欢迎访问个人主页参与交流:http://zhicheng.home.bj001.net
  读了刘道玉先生“为大学文科改革献三策”(见光明日报2月27日,B1版)一文,觉得如刺在喉,不吐不快。
  表面看来,刘先生所献三策虽无关痛痒,倒也没有错误。一曰,废除文理科招生的办法,实行文理并重,择优录取。二曰设计和创建有关实验室,实行直观教学,克服脱离科技实践的状况,三曰开设文理科相互渗透的选修课,合理组成文科学生的知识结构。
  但是,文章通篇的立论基础却是谬之千里的。首先,充满了对文科的歧视心态。刘先生认为:“就我所知,高中文理科分班基本上是按照学生的数理化成绩来划分的,也就是说那些数理化成绩差(,)升大学无望的学生才被分配到文科班。”“当然,”他“不是说有没有个别学生是由于兴趣而自愿学文科的。”也许真是这个样子,不过那恐怕是在作者在十五年前当大学校长的时候,如果仍然拿老眼光来看待问题,只能是缘木求鱼了。很简单,无论是武汉大学还是其他大学,请问是文科的法律系、新闻系的竞争激烈还是理科的物理系、天文系竞争激烈?恐怕现在要说,“不能说没有个别学生是出于兴趣”而“自愿”学“地质、石油和天文”的吧?社会的发展正在跨过刘先生做校长时那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历史时期,如今,社会的就业机会在哪里,学生的兴趣就在哪里,与文或者理没有什么关系。
  刘先生又说,“人才学的普遍规律告诉我们,人的才华是相通的,不能设想一个数理基础很差的学生,将来会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文社会学家;反之亦然。”然后举出了诺贝尔等等例子。然后他又说,“当然,少数特殊偏科的例子也是有的,但这是特殊规律,我们既不能忽视那些特殊的人才,也不能以特殊规律代替普遍规律。”我不知道人才学的普遍规律是什么,但作为一个学过教育学的人,我知道人的素质是有差异的,对于符号、图形、情感的认知以及个性都是有差异的。恰恰是诺贝尔等人所谓全才的例子才是特殊规律,相通才是特殊规律。可以简单地举出个反例。法拉第本人文学才能很差,以至于论文都写不清楚,尽管他很后悔没有好好学习语言文字,但你能否认他是个杰出的人才吗?现代社会知识量极为庞大,我赞成刘先生所说的文科学生要对科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观点,但不能拿十九世纪的马克思对于当时知识的广博了解的模式来当作我们教育的典范。附带说一句,即便是马克思本人也是从法学这是“可能是出于兴趣”选择的文科专业入手,逐步发现社会问题,进而走上了哲学研究的道路的。
  其次,刘先生对于目前的社会状况缺乏最基本的了解。高校如何改革的问题当然需要大家献计献策,但是,高校最终的改革方向仍然是社会力量的驱动,而不是主观愿望的“指导”。有些高校把专业划细了,看起来好象不符合通才教育的要求。但我们请问,如果一个社会只需要专才,我们干吗要搞通才教育呢?社会产生需求,高校进行专业设置。高校的专业招不上学生,它自然会撤销。何必人为地设定标准呢?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在市场经济时代已经不起、或者最好不要起作用。以为一个人的判断比市场需求更为睿智,恰恰是不明智的。现代社会到底需要通才还是专才?一个人到底是不是需要懂技术才能经营企业?对于企业界和经济界的人士来说,这都是很简单的问题了。如果刘先生有机会到企业做三个月的销售,他就会知道,无论销售什么产品,规律都是一样的,无论经营什么产品,规律也都是一样的。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