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打的现实基础
汪明亮
【关键词】严打 国情 民情 党情 现实基础
【全文】
与其他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一样,严打也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
——笔者
严打作为一项对付犯罪的策略,之所以长期被中国执政党青睐和推崇,是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的。一定时期的国情、民情、党情等相关因素,构成了严打发动的现实条件。
一、转型期的特殊国情:犯罪形势严峻
社会转型指的是社会从一种经济形态转向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本文指的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这种巨变中,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将得到根本性的改造。” “先发展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原生的,其现代化也是原发型的,这种社会转变是一种相对缓慢的社会变化过程。而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则是追赶型的,在其体制转轨时期是一种急速的社会变化过程。在这种急速的社会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可能迅速地集中和放大,因而蕴涵着巨大的风险……” 在这种急速的社会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就成了黑社会等严重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巨大的风险就包括“黑社会等严重犯罪”。
带来问题之一:人口流动加剧,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转型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一方面表现为更多城市的崛起,另一方面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入城市(主要是农村人口流入到大城市)。人口的急剧流动,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关系解体。 在人口流动不太频繁的时期,人民通常生活在家庭、学校、邻里的群体之中,以亲属、朋友、邻里等关系为内容的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对于约束人民的行为的作用很大,地区性的集体发挥着社会监督的功能。而人口的加剧流动则使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解体,使集体作为非正式社会监督单位的作用显著下降,传统集体的习俗规范和理想受到削弱,并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生活变得黯淡,一些主要的社会关系显得软弱无力。”
我们认为,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关系解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控制人们追求欲望的最原始的社会关系消弱。人都是理性的、经济的。从此观点出发,对欲望的追求是人性的本质。然而人又是社会的,在追求欲望的同时,又必须把追求欲望的手段控制在社会容忍的限度内。规制人们追求欲望的社会手段非常多,道德的、亲情的、友情的、邻里的关系便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手段。随着人口加速流动,这些最原始的社会关系日趋削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一些为追求欲望而实施的非理性的手段的产生。其二,人们的自制能力削弱。自制能力指的是理性人在追求欲望的时候,同时受到社会性的影响,尽量把追求欲望的方式(手段)限制在合法、合乎道德的范围之内。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影响流动人口自制力的社会关系日趋消弱,如远离家人、单位的流动人员,面对陌生的“城市”,都是一张张不熟悉的面孔,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失去自制力,流动人口便可能打开犯罪的阀门,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带来问题之二:社会失范状态突出。社会失范,指的是社会的反常、无规范状态。“无规范理论”来源于法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E .Durkheim 1858—1917,又译为杜尔凯姆)所提出的“无规范”(Anomie)的概念,它是指一种缺乏规范的社会状态,也即社会的无规范状态。因此,涂氏所称的Anomie,即是一种normlessness, Normlosigkeit(无规范)。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存在着诸多偏差行为以及社会解组的现象。美国社会学家墨雨顿(R.k.Merton)继承了涂尔干的理论,并加以发扬光大,使“无规范理论”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有更高的适用性。墨氏的理论是以个人的努力奋斗追求物质的享受与财富的拥有,以个人享有足够的自由发展机会的现代美国工业社会观为出发点,由于个人要达到物质享受与占有的目的之手段以及每个人达此目的的机会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均等的。因此,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永远会存在着一种紧张的状态,而会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由于这种紧张而具压力程度上的不同,而导致社会结构中各种不同领域间的不同形态的偏差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