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
宪法和法治的方式践履这样的民主政治制度,就是宪政。以
宪法为灵魂的国家的人格化 ,就是宪政。离开宪政,就无法评价
宪法。因为
宪法本身并不能标志“政治文明”的程度。所以胡先生谈论
宪法权威的同时强调“政治文明”这一价值合理性概念,其意思大致就等于既要维护包办婚姻,也要坚决培养婚后爱情。
2002年的
宪法,在这一头一尾的纪念之间,露出一个青春期弱冠少年的面目。被包裹在三明治当中的历史事件,显然是中共十六大的反复酝酿和尘埃落定。在十六大关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的阐述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被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害。而这一年掐头去尾的“三明治”,
关于宪法的宏伟叙事在意识形态内核之外首尾呼应。似乎就是一个关于“有机统一”的譬喻。以人民主权为基础的
宪法权威与党的领导的结合,试图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美丽。这又显现出“政治文明”这一概念的大道容下。若比
宪法为婚姻、比宪政作爱情,那么“政治文明”的概念就类似于性生活。有婚姻而无性生活是第一步要解决的,有性生活而无爱情则可能要等到第二步。如果不是十六大列举出了另一个相当于“爱情”的关键词,我们会怀疑“政治文明”这一描述性的概念因为缺乏足够可确信的价值内涵而保持了叙事的中立。
这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全国工商联在今年的北京之春呼之欲出的私有财产权。从民间呼声到庙堂的盖棺定论,短短不过一个炎热的夏天。十六大政治报告承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似乎顺理成章又不乏看不见的戏剧性。民间关于私有财产权的修宪建议历经数年,在今年秋天终被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北冥神功悉数吸收。财产权的修宪看上去指日可待。
宪法在2002年,开始由伴娘升级更新为佳期待订的新娘。一旦财产权原则被
宪法确定,在
宪法的领域内,各种超越于财产权之上的
宪法目标便将面对一场话语的争夺。尽管财产权的合法性经由政治权威才得到认证。但宪法制度与财产权原则的结合,打下宪政的第一块基石。三明治式的有机结合,终将转变为
宪法权威在法治化道路上对于政治权威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