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以人为本
房保国
【关键词】程序 人文关怀
【全文】
程序:以人为本
房保国*
(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9)
[内容提要]程序以人为本,这是人文主义精神在程序法治中的体现。程序应当体现对人的关爱,顺应人的理性发展,遵循程序自由原则。我们应当以“人”为基点看程序,程序的设置和运行中都应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 程序 程序自由 人文关怀
人乃万物之灵,人是世界的主体,“天地之性,人为贵”,管子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1]。然而,在科技昌明的当代,实行“依法治国”的今天,尽管有程序正义“光辉”的照耀,自由的精神反而面临着威胁和危险,人文的淡漠没有引起法学界足够的重视,“‘算计利害’而非‘不计利害’成了压倒性的时代精神,令自由的心灵感到窒息”[2]。
在这淡漠与窒息的氛围中,笔者试图对程序的人文基础进行反思。由于人是万物的中心,“人是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人应当成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也应成为程序理论研究的中心和目的。所以,我们应以“人”为中心考察一切程序的合理性,程序的设置和运行应当贯彻“人”的标准,而不是某些抽象的“概念”或者西方的“学说”;同时,程序理论研究者也应具有“为了人的发现”和“一切为了人”的“现世”精神和最起码的人文关怀,关注程序对人的保护,研究程序对人性的体现,发掘程序中的人文精髓。简言之,程序以人为本,重估一切价值。
一、人文主义的一般考察
今天,我们提程序以人为本,实际上最早源于人文主义思潮,其他领域虽对此问题探讨的如火如荼,而程序法中至今尚无人响亮地提出这个口号。
在中国古代,历来就有“人本”和“人贵”的思想,主张珍视人的存在,所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为天下贵也”[3]。由于人作为万物之灵,具有其他物种所不可能具备的内在德性和人格魅力,所以天人并重,“人与天地参”,“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灵秀而最灵” [4]等等,足见对人的重视。传统儒家也一直主张“仁者爱人”、“仁”而“亲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则“天下可运于掌”[5]。因此,从文化类型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型的,它主张一切事情只有通过人才能实现,人们一切生活言行和思想文化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有意义,所以中国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6]
而从西方来看,历来也有重视“人本主义”的传统(the Tradition of Humanism),而人本主义(Humanism)本意就是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与训练,可以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构成了现代西方的两种重要社会思潮。在古希腊,“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1];对于苏格拉底的努力,也常常被后人看成是“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生哲学”,从而真正成就了“哲学”;后来西方流传甚广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实际上也反映了对人文关怀的深切呼唤。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也表达了对人的歌颂,他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所以,14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本身也是对古希腊人文传统的复兴,这一复兴坚定地反抗以神为中心的基督神学,高扬人文和科学的精神,主张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伟大、人的创造和人的价值,并力图实现“上帝”的世俗化与人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