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在层次上亦有高低之分:较高层次的资源分配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如何反映于每一种资源能否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较低层次的是指在资源分配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目前,在我国,无论是较低层次的资源配置还是较高层次的资源配置,都很不合理。 在我国企业体制改革中普遍推行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活力,但由于它是以现有各企业继续经营为假设前提,因而只涉及到较低层次的资源配置使用效率问题,尚属于较低层次的企业体制改革。而要解决较高层次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则须通过较高层次的企业体制改革,明确企业产权关系,构造合理的企业经营机制,建立起生产要素的社会流动机制,其中,企业兼并是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
三、企业兼并的动因
企业兼并的动因较为复杂,往往难以区分。仅为某一单一的原因而进行的兼并并不多见,大多数兼并有着多元的动因。
(一)经济协同效应
所谓经济协同效应即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兼并后企业的总体效益要大于两个独立企业的效益的算术和。经济协同效应主要指的是,兼并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益。企业兼并对企业效率的最明显作用,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
兼并对企业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是:1.企业可以通过兼并对自身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规模的经济要求,使企业保持尽可能低的生产成本。2.兼并还能够使企业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情况下,在各个产品的单一化生产条件下,避免由于生产产品的转换带来的时间的浪费,集中在一个企业中大量进行单一产品生产,从而达到专业化生产的要求。3.在某些场合中,企业兼并又能够解决由于专业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现代大生产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多生产领域中要求实行连续化生产。在这些部门中,各生产流程之间的密切配合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兼并,特别是纵向兼并,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专业化引起的各生产流程的分离,将他们纳入统一企业中,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节间隔,降低操作成本、运输成本,充分利用生产能力 。规模经济的另一个层次是企业规模经济,通过兼并将许多企业置于同一企业领导之下,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这主要表现在:1.节省管理费用。由于中、高层管理费将在更多数量的产品中分摊,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可以大大减少。2.包含多个企业的企业可以对不同顾客或者市场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服务,更好地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需要。而这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可以用同一渠道来推销,利用相同的技术来生产,达到节约营销费用的效果。3.可以集中足够的经费用于研究、发展、设计和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加快产品开发,迅速推出新产品。4.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的直接筹资和借贷都比较容易,它有足够的财务能力采用各种新发明、新设备、新技术,使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兼并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效率的提高引起的,而是由于税收、会计处理管理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定的作用产生的。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兼并实现合理避税的目的。企业可以利用税法中亏损递延条款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所谓亏损递延指的是,如果某公司在一年中出现了亏损,该企业不但可以免负当年的所得税,它的亏损还可以向后递延,以抵消以后几年的盈余,企业根据抵消后的盈余缴纳所得税。因此,如果企业在一年中严重亏损,或者该企业连续几年不增加盈利,企业拥有相当的积累亏损时,这家企业往往会被考虑作为兼并的对象,或者该企业考虑兼并盈利企业,已充分利用它在纳税方面的优势。第二,市盈率幻觉。当兼并以换股方式进行,兼并完成之后,由于兼并方企业规模往往较大,因此,它的市盈率往往作为兼并后企业的市盈率,致使兼并后的企业的股价上涨,市场总值超过了兼并前两个企业市价之和,造成了所谓的“收购景气”。
(三) 企业发展动机
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的发展,才能生存下去。企业的发展可以运用两种基本方式进行:通过内部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或者通过兼并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能力。比较而言,兼并往往是效率较高的方法。因为:首先,兼并有效地降低了进入新行业的壁垒。其次,兼并大幅度降低了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在兼并情况下,企业可以利用原有企业的原料来源、销售渠道和已占有的市场,资金市场对原有企业也有一定了解,可以大幅度减少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风险和成本。第三,企业通过兼并发展时,不但获得了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各种资产,还获得了原有企业的经验。由于经验的固有特点,企业无法通过复制、聘请对方企业雇员、购置新技术或新设备等手段来取得,而通过兼并,企业却能获得这些原有企业的经验。
(四)市场份额效应
市场份额指的是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也就是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企业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这种垄断既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这方面的原因对兼并活动又很强的吸引力。企业兼并有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兼并三种基本形式。比较而言,横向兼并对增加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的效果最为明显,纵向兼并次之,而混合兼并则主要是间接的。企业市场势力的扩大有可能引起垄断,因此,各国反托拉斯法对出于垄断目的的兼并活动都加以严格的管制。
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进而谋求生存和发展。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大规模的企业集团,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近两年在欧美等国家则掀起了的大企业兼并的浪潮,如果说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建立大规模企业集团是出于企业的自愿,那么,这一次浪潮则很难说是出于企业的自愿,更多的是形势所迫。因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地区化,企业的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兼并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这种变化。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首要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转变经营方式,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和不合理的产权结构,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管理科学和产权科学的现代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能够独立行使民事权利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是,这只能是解决了企业自身的问题,即使上述的目的完全实现了,也只能是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了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民事主体,这只是满足了企业生存的最根本的条件。至于企业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则依然有待于解决。这就像培养人才一样,我们保证他的衣食住行,使他健康成长,教会他如何独立地思考,这只是保证了他获得了与别人相同的条件,获得了与别人竞争的前提,还不能能够使他成为真正的人才。要想使他真正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人才,还必须对他进行相关的培训 ,而培训内容的深浅和范围则直接取决于外部环境,即取决于社会的总体水平。例如在原始社会,要想使一个人成为首领,也许只要保证他能够有强健的体魄就完全可以了,这样在于大自然和外族的抗争中他就会得到本族人的信任,就可以成为首领,而在现代社会要想成为首领,则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同样也要遇到类似的问题。改掉国有企业自身的弊端不是目的,改革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求得国有企业的发展。
(五) 企业发展的战略动机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每一个企业的产品都有一个开发、试制、成型、衰退的过程。对于生产某一主导产品的企业,它一方面可以不断的开发新品种适应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则可以制定较长远的发展战略,有意识的通过企业兼并的方式进行产品的转移。近年来出于这种动机进行的兼并活动越来越多,而且明显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通过兼并进入新市场。企业进入新市场时存在各种壁垒,而通过兼并进入新市场可以有效的防止这种“进入壁垒”。
第二,企业通过兼并,能够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等方面的特长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实现共享或取长补短,实现互利效应。
第三,企业通过兼并能获得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优势。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在成本、质量上的竞争往往转化为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企业常常为了取得生产技术或产品技术上的优势而进行兼并活动。
四、我国企业兼并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企业兼并的发展过程
1978年,我国开始进行企业改革。企业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实行,利改税的试行与实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承包制、租赁制的采用,到现在建立企业制度。同时,经济理论界对许多理论问题也已达成共识。在确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后,人们意识到产权明晰的股份制企业本身就是商品,兼并对搞活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乃至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企业改革以来,最早出现企业兼并的是河北省保定市。80年代初,保定市预算内亏损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八成以上,给财政带来很大困难。而同时一些优势企业亟待发展,但又缺乏资金、场地。保定市政府虽愿意给予支持,但因财力有限显得力不从心。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增量调整,也因同样的原因而无能为力。针对这些问题,保定市政府改革了以往那种“抑富济贫,保护落后”的做法,采用大企业带动小企业,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的调整方法。终于在1984年7月5日,在市政府参与下,保定纺织机械厂通过承担目标企业的全部债务,接管其全部债权的方式,兼并了保定市针织器材厂,创80年代中国兼并之先例。
此后,尤其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北京、成都、上海、杭州、西安、兰州、南昌、青岛、南宁等地的企业兼并活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到1993年初,我国已有1万多家企业被兼并。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3个计划单列市共转移存量资产82.25 亿元,减少亏损企业4095户,减少亏损额5.22亿元。
进入90年代以来,产权交易市场得以迅速发展。到1994年,全国已有20多个产权交易市场,主要分布在上海、深圳、南京、成都、浙江、山东等地。企业可以通过这些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以实物形态为基本特征的财产权益的全部或部分交易。其中1994年初成立的上海城乡产权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对象是整体企业,即以企业为商品单元 进行交易。而同年2月28日,乐山资产经营公司在全国首次将乐山无线电厂的国有资产,划分为915个单位挂牌交易,结果只用16分57秒,便被认购一空。
90年代中国的证券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上市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加,从而为一家公司通过收购一定的份额的另一家公司上市股票而达到控股目的提供了可能。1993年9月,深圳宝安集团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收购了延中公司16.8%的上市流通股,从而控制了该公司,成为国内首起通过股票市场收购控制另一个上市公司的案例。由此可见,通过股票市场收购上市公司股份进行兼并的条件已经具备。90年代跨国兼并开始出现。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简称“中化”)、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和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是三个国际公认的跨国公司。上述三家公司主要通过兼并形式实现起跨国经营,兼并形式有:(1)以收购部分股份作为海外投资的主要进入方式。如中信购买澳大利亚波特兰炼铝厂10%的股权,两年后盈利数千万元。(2)三方联合收购当地企业,组建股权式合资企业。如1992年10月23日,首钢与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加拿大怡东有限公司联合收购在香港上市的东荣钢铁集团公司,改名为首长国际企业有限公司。(3)对海外资源进行全资收购和在当地经营。如1992年11月5日,首钢通过参加国际投标方式,以1.2亿美元收购了秘鲁铁矿公司,组织了首钢秘鲁铁矿公司,成为中国在海外投资规模最大的独资企业。
(二)我国企业兼并的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企业兼并已经基本上开始形成具有我国特点的,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经验。企业在兼并时,已经有一定的法律依据,也有一定的成熟的做法。总体上而言,我国的企业兼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