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法律背景。国际社会对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早就予以了关注,早在1937年11月,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召开了旨在抑制国际恐怖主义的外交会议,制定并通过了《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国际公约》。由于二战爆发,该公约未能生效即告夭折。20世纪6、70年代以来,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包括:1963年《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东京公约)、1970年《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海牙公约)、1971年《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蒙特利尔公约)、1973年《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1979年《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和《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1988年《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的非法行为公约》和《制止危及大陆架固定平台安全的非法行为议定书》等,1997年12月15日联大通过了《关于制止恐怖主义爆炸事件的国际公约》使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不过,尽管该公约于2001年5月23日生效,但真正接受的国家并不多;1999年联大还通过了《关于制止向恐怖主义活动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旨在制止“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故意方法为实施恐怖主义活动提供或筹集资金”,因过多突出少数大国的权利,各国权利和利益冲突明显,目前只有4个缔约国而未能生效。(注23)在组织机构方面,1972年联合国成立一个“国际恐怖主义特设委员会”。上述这些共同构成了现有的反恐怖主义国际法律框架。此外,联合国大会也通过决议号召各国联手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并于1999年通过《人权与恐怖主义决议》、2000年底通过《关于消除国际恐怖主义的措施》的决议,所有这些举措,不仅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该问题的极大关注,同时标志着国际法与国际恐怖主义之间的新一轮“较量”已经开始,这场较量也是对国际法本身的严峻考验。(注24)因为毕竟到目前为止,有关反恐的法律并不健全、相关的制度尚不完善。
2、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国际法律体制仍有待完善。(1)对国际恐怖主义概念和性质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要有效地打击日益猖獗的国际恐怖主义,必须首先对恐怖主义概念的内涵和性质在法律上予以明确界定;当前,我们所面对的恐怖主义是一个十分复杂混乱的概念,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其予以定义,然而,大多是从政治学和社会学角度给予界定。(注25)从国际法律体制方面看,多年来,联合国及其各成员国除了就打击国际反恐怖主义事宜达成一些决议和宣言外,对于“恐怖主义”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和性质却并没有一个法律上的统一解说。(2)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行为方式以及管辖权问题需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在国际反恐怖主义法律体制中,对于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行为方式以及管辖权问题尽管由所规定,如“反劫机三公约”《东京公约》、《海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以及国际民航航空组织主持制定的《补充蒙特利尔公约》从不同角度对于危害国际民航安全的非法行为的概念、管辖权及引渡和起诉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上述规定适用于恐怖主义活动和组织的规模较小,通过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司法力量就可以予以解决。然而,进入21世纪,恐怖主义活动的规模如此之大,组织化也越来越严密,对于这样大规模有组织跨国恐怖活动有时一国的司法力量是难以予以有效打击。这就需要对打击这样一些规模大、组织性强的国际恐怖主义的行为方式以及各国的管辖权问题进一步规范和明确。
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法律秩序、有效打击国际恐怖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