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波特》:谁说明天不是垃圾?
宋慧献
【关键词】版权贸易 版权产业
【全文】
《哈里·波特》:谁说明天不是垃圾?
宋慧献
一个激动又心痛的话题
版权贸易,一个让所有出版人激动又心痛的话题。激动,从法兰克福到BIBF,琳琅满目迷人眼,即使拿来一本也能过把瘾。何况很多人已经尝过大甜头;心痛,我们有什么可以拿出去的?我们何时有望扭转版权贸易进多出少的局面?不容易!甚至不可能!
新闻出版总署最近发布的行业统计表明,2001年,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1763.9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8%;而其进口为6904.1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21%。全国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累计出口金额76.92万美元,比上年金额增长29.26%;进口额为1072.74万美元,比上年金额增长113.73%。——数字,大家都看得懂。笔者只想罗嗦一点:进口多与出口少的差距,不仅在绝对数量上。而且,进口额年增速也大大高于出口增速。照此下去,难免出现进口越来越多、出口越来越少的局面。
这种现象不仅限于图书,而是文化或版权产业的普遍现象,电影、音乐、软件等等。
据称,中国电影市场年收入10多人民币,与美国根本不敢言“比”。1998年,中国全年电影收入15亿人民币,其中包括每月一部进口大片和若干进口小片,仅当年引进的《泰坦尼克号》一部大片的票房,就占去3亿多。而专家们说,随着中国加入WTO,这种局面将有增无减。
而如何改变——且不说消灭这一现象,自然成了很多产业共同的关心。
一个近乎宿命式的结论
治病先诊断,找对了症结才好下药。于是,群策群力找问题。电影方面,比如我国电影摄制中的高科技不够、电影业体制需要改革、投入太少、演职员水平低、作品质量差等。出版方面,如对外宣传不够、人才不够、语言障碍、不懂版权贸易等等。
而笔者以为,最关键、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存在于出版业或电影业自身。既然是“文化产业”,我们就应该到文化深层寻找其发展之根。如此寻找,本文的观点可能是近乎宿命式的,因而是多数出版乃至所有文化界人不愿意接受的:在中短期内,文化、出版等版权贸易难有翻身逆转之机。
出版只是文化之表象中的一种,而图书版权贸易又是出版业的外在表现。最终,文化的属性决定了出版、版权贸易的现状。这里有这样一个关系链:“文化”的实质是“精神—非物质性”——文化之价值不能以货币衡量,文化不值“钱”——作为不应然之现实,文化的“货币价值”具有不确定性——精神性之文化具有“时尚性”——“时尚”成为文化之货币价值的风向标——于是,时尚成为金矿,时尚成为投资方向。欧风美雨席卷全球,谁有回天之力与术?
一种精神何以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