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创造者的桎梏
那么,为什么经历战后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而且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国家的日本会在1980年代的辉煌之后落到今天这个局面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要归结到日本独特的政经、产经和财经三位一体的金融体制上来。
这种官、商、财三位一体金融体制作用下的社会资金配置机制,为日本制造业企业提供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廉价资本渠道,从而对日本战后的经济起飞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正是这种体制成为日本在经济泡沫破裂之后一直欲振不能的瓶颈所在,因为它催生了一个资金能效比相当低的企业环境,很大一部分资金都流入了那些能够跻身于官、商、财体制的财阀企业。但实际上这种规模庞大的财阀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却相当低,其生存和发展其实都是建立在不断大量占用廉价社会资金的前提下。这样,市场本身的资金配置机制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扭曲,使得整个日本社会的资金利用效率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个问题在发展以规模效益为驱动的制造业的阶段还不突出,待到制造业在1980年代达到巅峰之后,日本经济自身的产业升级需求不断凸显,社会资金配置不合理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终于暴露了出来。而且,也正是这种三位一体金融体制给日本金融留下了最头痛的两大问题:第一,整个银行系统长期以来几乎无节制地向关系企业放贷,结果导致了目前高达4300亿美元而且还在不断增长的坏账;第二,各银行和大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关系使得银行大量持有已经严重贬值的企业股票。
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形成的这种银行与企业之间环状持股关系,在当时发挥了保障企业能够轻易获得稳定资金供应的重要作用,但是同时也埋下了不良坏账的隐患。而且,即便在关联企业的坏账问题暴露出来之后,日本的商业银行也很难按照一般商业惯例那样尽快停止对该企业的信贷关系,因为如果停止信贷导致该企业宣告破产的话,银行所持有的企业股票就会真的变得一文不值,从而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账面亏损。
就这样,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环状持股关系不仅使得日本的商业银行难以在坏账问题暴露之初就“壮士断腕”,而且还迫使银行仍然不得不继续贷款给那些已经摇摇欲坠的企业以维持他们的生存,甚至不惮利用政府注入银行系统用于解决坏账问题的资金继续转贷给存在问题的关联企业。正因为如此,日本政府注入银行系统的大量公共资金非但没有起到逐步减少不良贷款的本意目的,相反却成了坏账数目不断增长的资金源泉。在这一点上,日本私人银行的坏账问题倒是与中国国有银行的坏账问题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