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的制度出路:呼吁宪政
沈岿
【关键词】敬畏生命 制度出路 宪政
【全文】
敬畏生命的制度出路:呼吁人本主义的宪政
沈岿
5317。
数字若是像这样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其最多只不过是在冰冷的纸上或电脑屏幕上、由几条人类独有之智慧所创造的直线和曲线组合而成的符号而已,没有任何意义、价值与情感内蕴可言。
然而,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几条直线和曲线上寄附着五千三百一十七个中国煤矿工人的生命;他们在仅仅11个月份里、亦即334天里成为永远无法享受阳光的亡灵;在上个世纪最后一年里,华夏大地上,平均每两个小时就有一位煤矿工人与他的家人两世相隔,数万个尚且活在此世的人沉浸于悲恸之中;而在1999年同样的11个月份里,失去生命的煤矿工人还要比这多上10%,我确信,任何有良知与感情的人,都会在这一连串数字面前深切地体会到它们对自己心灵的冲击、震撼。它们已经不再是冷冰冰的、用于演算的符号了,在它们之上流淌着滚热的鲜血和眼泪。
谁应该为如此骇人的灾难负责?是那些不顾工人生死、盲目生产的国有企业老总吗?是那些以金钱利润为第一宗旨、置安全生产条件于一旁的个体煤矿经营者吗?还是那些每月领取人民付给他的工资、却把保住进而提升职位视为胜于人民权益的官僚?在我看来,都是又都不是。真正应该对此负责的,是在这片国土上缺乏一种人本主义信仰作为支撑的制度,是由此制度塑造的实用主义、工具主义、极端功利主义的“拜物时尚”而非“好生之德”。
不错,“发展是硬道理”,但是,经济的、技术的发展本身没有任何理由自己成其为目标,比之更硬的道理是对所有生命存在的敬畏,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发展。把经济的、技术的发展视为第一要义,以为它们当然地可以让人获得自由、解放,当然地可以让人成其为人,是传统的物质决定论的意识形态在作祟。企业的规模化、高新技术化,并不一定能够成就每个人都能找到工作的梦想,相反,失业可能更多;基因工程的进步,并不一定能够让人延年益寿、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相反,“克隆生命”的概念令人不寒而栗。诸如此类物质上的发展与人类自身价值的实现之间的悖论,历史已经提供我们不胜枚举的例子。而早在1818年,英国女作家玛丽·W·雪莱就在其小说《弗兰克斯坦》中,描述了一个创造怪物而其自身又被怪物毁灭的医学研究者,以此告诫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