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
郭国汀
【关键词】坎坷律师路、律师之路依然坎坷、坦荡律师路
【全文】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毛泽东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后期便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百万知青上山下乡。高中毕业,兄姐们一致反对我下乡。当时六个兄姐已下乡五至八年,却仅有大姐一人被招工。我给大姐写了一封信阐述我对下乡的想法和理由:“我计划在农村奋斗十年,以劳动成果感动上帝换取成为工人阶级一员的资格;历史应当是前进的不可能永远倒退,父辈都可以上大学,为何我们却一代不如一代?”大姐说我太幼稚,根本不了解现实。结果我满不情愿地按父母之意跟师傅学了三个月木工及油漆。经我再三向父母请求,最后他们也只好同意由我自己决定。其实那个年代,若想进全民或集体企业当工人,非经参军或下乡渠道别无他途,而当一名产业工人无尚光荣的念头是那么强烈,“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呵。
1976年7月10日,我与其他五名应届高中生,一同下乡来到位于长汀南山公社王庄大队的知青林果场,但林果场一无一棵林木,二无所谓果园,仅是近百亩新开垦的寸草不生的黄泥山岗上种着弱不经风的近万棵已种了三年的半死不活的梨、桔、桃幼苗,一幢由泥巴砌起的两层楼瓦房,座落在原乱葬岗上,真是一幅穷山恶水的天然图画,十几名男女知青站在土楼上遥望着我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我以为他们是热情地欢迎着我们这些新来者。谁知有位长得滑头滑脑的知青,却有意无意地大声对知青们说,“郭国汀是我小学的校友”,紧接着他补了句“他是地主的儿子!”当年分配到知青场的招工、生名额,每年仅一两名,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人们理所当然地按每个知青的出身、背景排了招工顺序表,场里19名知青有一半以上是来自漳州、龙岩、永安、惠安的外地人,但他们均是公社书记、主任的三亲六戚,我被顺理成章地排在第19位。从理论上讲,到1995年便可轮到我当上伟大的工人阶级了,即使如此也得日后来的知青,没有靠山,遵守秩序才行!
下乡第一夜便使我成为货真价实的小偷,当时不仅不以为耻,反引以为荣,认为是理所应当。实因文化、娱乐生活太枯燥,物质生活太贫穷所致。我每天劳动工值仅8个工分,而十个工分值8分人民币(一包经济烟之价)第一年尚有国家补贴的6元/月生活费,勉强可度日,日后则主要靠各自家里供给。尽管如此,我怀着满脑子美丽的幻想准备实施我那计划十年的伟大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