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治与德治并举 治标与治本结合

法治与德治并举 治标与治本结合


周密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法史前是以“德治教化”维持社会秩序的,法律产生后则是依法治理国家的。德治御心,培养人们的德性,防止其思想上不道德邪念的产生,法治防行,要求人们遵纪守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使不再犯。法治与德治并举,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法治御行,德治御心;御行治标,御心治本,标本兼治,是为上策。
【关键词】法治;德治;礼治;御行;御心;治国方略;预防为主
【全文】
  
  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人类必需的产品时彼此发生的关系,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转移的。所以,社会生活的一切现象,人们的意向、观念和法律,都是由这些关系来解释的。”(1)在我国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我们党和国家在明确制定依法治国方略之后新近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是具有重大实践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法治”与“德治”结合,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有裨治理,一个文明昌盛的社会主义中国必将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前列。
  查自我国尚古时代法史前的社会就是以德治教化来维持其稳定和顺利发展的。今日之再现是符合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
  我国古籍《尚书》就明确记载有: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黎民于变时雍”(2);帝舜“柔远能迩,惇德允元”(3)。帝禹“德惟善政,政则养民”(4)。皋陶称赞禹帝:“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5)”意思是说帝禹体恤民生善施德政,符合民心,民感帝德,无人犯“罪”,无需“司法”机关追究。这就是孔子所称赞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6)的原始社会的政治写照。当时没有法律,以德教化,天下咸服,四海归心。此德治之所使然,人称盛世。
  逮及阶级社会,明智的统治者也仍重视德治教化。《礼记•冠义》中就载有:“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功成则国安。”(见《十三经注疏》下1687页)。意思是说政府官员节守之志向,就是不要失职。政绩取得了,道德风尚也就树立起来了,然则,社会就没有暴乱“犯罪”的祸害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这些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的。但以后统治者又将其演变为阶级政策:“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7)用德教化统治者内部,用刑镇压被统治者阶级,形成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追究倾向的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8)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