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自武帝以后,由于征战叠起,徭赋加重,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于是逐渐又走上重刑的道路。
(二)唐初的轻刑政策
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国策制定中是一位关键人物。他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有了较深刻,较明智的认识。因此,强调要保持长治久安,就要实行开明统治,重视法律,
刑法要宽平、简约,强调德主刑辅的治国手段。长孙无忌在奉命为唐律作疏时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疏议•名例篇》)体现了唐初立法者的
刑法思想。
李世民的轻刑、慎刑思想体现在立法、执法两方面。如谈到重刑止盗时他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照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资治通鉴•唐纪八》)所立唐律严整、刑缓。他执法严格,曾说:“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资治通鉴•唐纪十二》)实际上也基本能够不乱改正律,执法如山。
唐初诸旁除武则天的部分时期外,都采用轻刑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推动作用,使唐朝社会空前繁荣富强。
五、关于历代轻、重刑政策的几点思考
(一)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无论采用重刑政策还是轻刑政策,都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秩序,为其阶级利益服务的。马克思说过:“刑罚不外是社会对付违犯它的生存条件(不管这是些什么样的条件)的行为的一种自卫手段。”(《马恩全集》第八卷五七九页)
刑法本身是国家的暴力工具,具体采取什么形式,什么策略,只是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加以选择,其性质是不变的。即使象唐初那样典型的轻刑,还是为了使家天下长久下去,还是把“十恶”重罚作为打击的重点。对于这一点,专制统治者从不含糊。当统治者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时,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在客观上就可能有利于社会发展;反之,就只能阻碍社会发展。
(二)重刑主义是奴隶制、封建制
刑法的重要特征,刑罚报复主义、恐吓主义是其核心。虽然轻刑政策从长远看更符合统治者理想与全社会利益,但其实施要有一定的前题条件,需要更高明的治理手段。因此,在我国历史上重刑政策的使用占绝大多数时期。即使在宣扬轻刑的时代,所施的刑罚实际上也非常残酷。如刑讯制度、鞭杖等折磨肉体的刑制的使用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
(三)在专制制度下,以君主为中心的统治集团内的个别人物实际决定了一个时期的
刑法政策。
刑法政策是否适合社会实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人对现实的认识及他们的
刑法思想和统治技术。由于专制统治的独裁性、任意性,往往出现统治政策不适合社会实际而招致动乱、失败的局面。也常因君主无能或过于宠信而使酷吏佞臣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