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罚世轻世重的思想
早在西周的典籍中,就有刑罚世轻世重思想的论述。《尚书•吕刑》中指示:“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论有要。”《周礼•秋官司寇》中更详细地提出:“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图,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这种思想为以后诸家接受并发展。韩非提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宣则有功。”(《韩非子•心度》)孔子则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
不管统治者对当时的社会判断是否正确,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从其主观意图上来看,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是明显的。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自己身处乱世,大行重典,却对太孙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明史•
刑法志一》)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一些统治者不理解刑罚世轻世重的要领。如南朝染武帝萧衍不看时世,一味推行轻刑政策,“锐意儒雅,疏简
刑法”,以致弊端重重,社会秩序大可以说。乱是刑罚世轻世重思想的一个反证。
(二)先秦法家的重刑思想和奴隶制、封建制
刑法的刑罚威吓主义、报复主义
重刑思想产生于奴隶制社会。在奴隶主统治者看来,对待奴隶就应该象对待牲畜一样,最有效的驯服方法就是酷刑的威吓。因而奴隶制
刑法以其残酷野蛮性著称。
在我国这种思想被先秦法家改造发展而成为重刑主义思想。商鞅认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商君书•赏刑》)“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商君书•说民》)韩非也认为:“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而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奸劫弑臣》)
这种重刑主义正符合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需要,体现了封建刑罚的威吓主义、报复主义的特征,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刑下策的思想、理论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