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轻重刑政策比较
周密
【全文】
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封建时代,重刑政策是统治者治理国家、镇压被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的主要手段,间或有某些时期的统治者推行轻刑政策。这种轻重刑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斗争形势、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统治者治国思想与策略的发展的影响。因此,将轻、重刑政策的立法思想、内容及客观效果加以比较,可以看到我国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
刑法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一、轻、重刑政策的历史概况
所谓轻刑、重刑政策,又称轻典、重典政策,即按照其法条的严厉程度、实际执行的刑罚的轻重等情况,对各个时期不同的
刑法政策作出的划分。
轻刑与重刑是相比较而言的。我国古代的重刑,往往严酷到骇人听闻的程度,而且屡屡出现,长期使用。与此相比,稍能有所放松,多标榜一些宽政、恤民,就可以算的上是“轻刑”了。按现在的观点看,这种轻刑,也是相当严酷的。这是因为重刑主义本身就是奴隶制和封建制
刑法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轻刑,是按当时的标准来衡量的。
重刑政策作为专制统治的产物和工具,在我国历史上长期被使用。如夏商二代末世、战国诸霸、秦朝、隋末、唐朝武则天时期、五代十国及宋、元、明、清的部分时期等,都采用了著名的重刑政策。
轻刑政策在我国历史上的出现则相当稀少短暂,只是伴随个别太平盛世而成为一种理想境界。许多统治者口中宣扬“轻刑”,但实际实行的却是地地道道的重刑,真正能采用轻刑政策的是不多的。典型的轻刑时期是西汉初期和唐朝初期等。
二、轻刑政策与重刑政策的指导思想
一个时期采用轻刑政策还是重刑政策,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与统治者的
刑法思想相结合而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与相应的意识形态构成一定时期的社会状况,其历史发展规律是客观的。如果统治者的
刑法思想正确反映了客观规律,用它来治理国家就可能成功;反之,则只能招致失败。因此,要研究两种不同的
刑法政策,应首先对其指导思想加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