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打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口

  在这样的思维背景下,苏力的“本土资源”就在中国的理论界流行开来。但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误解而贬低苏力理论的价值。他无法对他人的误读负责。
  (二)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是苏力的第四本专著(我们暂且不评论他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和《阅读秩序》,不是因为这两本书不值得评论或不代表苏力的思想和风格,而是为了论述的简便。因为它们的主题比较分散,风格也比较多样,在一篇短文中无法穷尽这些问题)。苏力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论价值是十分肯定的。他在本书的内容提要中这样写道:“本书是一部基于实证调查、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研究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理论著作。它力求开掘只有中国学者(由于其在生存环境和文化修养上的比较优势)才可能敏感觉察和提出的中国当代基层司法中具有实践意义的同时又有一般司法制度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给读者智识的挑战和思想的愉悦”。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这本书是原创的,不仅外国人无法做这样的研究,而且,由于人的前见,其他人就是进行同样的研究,出来的“产品”也不可能是这样的。但为什么应者寥寥?是曲高和寡还是苏力自我评价过高?
  如果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就会发现:苏力的自我评判并没有溢美之词,而是比较平实的表述。不仅书的内容,而且从书的目录,到每一章的卷头引言,都可以看出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巧妙安排。他在努力使这本书尽可能地完美。虽然书中的不少观点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它们曾经在苏力单独发表的论文中出现过,但把他们组合在一起,感觉又有一些不同。从中我们能比较明显地发现这是苏力对他的“什么是你的贡献”的回答。也能看出他的学术追求:作出中国学者能作出的独特贡献。不仅仅是提升中国学术的研究水平,而且要输出中国的思想。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实证的研究方法的运用。这种方法成为他的明确的追求。但也许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他和我们接受模式之间的距离。
  近年来,社会科学中实证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实证研究成果也不少,但大多数人更习惯于接受从演绎推理得来的结论,认为实证研究的结论普遍性程度不高,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甚至是不能直接拿来用的。这在法学界就表现为对英美法系的法学家的理论的不重视(最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变)。这种倾向从“思维的经济原则”上看可能是有道理的。比如霍姆斯和卡多佐他们的司法经验对中国普通的法官是不太可能有多大的作用,这主要不是中美文化或法律的差别的问题,也不是中国法官的素质问题,他们的经验对普通的美国法官的作用可能也不大,这主要是角色问题,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总之,他们在判决中体现的智慧不是可以copy的。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