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读书笔记一《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 ----从平等和自由的悖论谈现代中国法治的价值取向

读书笔记一《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 ----从平等和自由的悖论谈现代中国法治的价值取向


赵福军


【摘要】内容摘要:平等,自由,博爱是启蒙思想家们的口号,但是可能他们并没有想到他们提出的口号之间会相互的矛盾。这可能是他们的悲哀把。平等要求每个人都按照相同的标准去发
展,要求建立权威,来打击竞争者;但是自由却要消除权威,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原则自由的发展。当两者矛盾的时候,舍谁取谁?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关键词】关键词:平等 自由 价值取向
【全文】
  
  冯亚东老师在他的著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一书中谈到了“平等与自由的悖论——兼谈自然法”一篇,读后很有感触。无论从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中提出的“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到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到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中绘制的“有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堂,到康有为的《大同书》。还是从希腊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到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思想,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提倡实现的共产主义。都无不体现了各个时代人们对于平等的追求和呼唤。也许正是没有得到,人们才把它想象为至宝,并不惜一代代的为之奋斗。冯老师从一则兄弟争食的故事中得出平等实现的条件:一,平等是弱者发出的呼唤。二,要求平等的主体之间本无平等可言——平等主体之间本只存在实力的较量。三,平等只能依靠一种超越平等主体的权威力量才能求得——这种力量一定比强者更强,且为弱者所拥戴,所推崇。平等其实源于人们对于自然的一种感悟,是对真自然的一种回应。因为人首先是一种社会动物。然后才是作为社会动物存在的。平等,和谐,宁静万物各得其所,这便是自然和人伦,身与心的至尚的理想。冯老师从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和伦理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了为什么中国自古崇尚“天人合一”,西方崇尚“自由”。“人间秩序的平等求助于皇帝,自然秩序的和谐听由于天命;由平等到和谐再至绝对必要的权威(皇帝和上天),其间义理贯通;而两中生活秩序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却又是难分难解一体切入每个人的命运和利益(和谐为平等的直接表征),于是皇帝便成天资,圣旨即为天命。”(1)“半陆地半海洋的民族受动荡不定
  的生活环境的影响(环地中海的航行,贸易,交流抑或战争,掠夺)自然会凝成一种不迷信权威而崇尚个性自由发展的气质——只要靠个人的努力(海洋中航行)而不是依赖群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2),中国自古以来最缺少平等精神,所以人们就十分希望平等,对于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