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文化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第二个推动我们研究法官文化的动力,是中国社会对司法公正的期望。可以说,这种期望有史以来,现今这个时代是最强烈的。
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结构演变的等等因素,使得靠过去那种简单的管理社会的方法不太灵验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大家更寄希望司法公正能完成调整、解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冤情,给社会带来稳定的使命。现在媒体大规模地报道法院发生的事情。不是新闻界喜欢热闹,这是百姓强烈地期望司法公正的表现。为什么老百姓看包公戏会鼓掌,拍案叫好。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期望?
司法腐败是一种非常过分的说法。其实很多贪官,如陈克杰、胡长青等都不是司法界的人,但我们没听到如政府腐败这样的说法。社会夸大了司法界的腐败,法院要承受某种压力、委屈。这实际又意味着百姓对法院的期望更高了。百姓希望法院能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时代,挑起解决社会纠纷,实现社会正义这样一种重大的社会使命。
如果我们说法官文化跟司法公正、整个司法运作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的话,研究法官文化是与社会需求密切关联的。
■国外法院为何不搞年轻化?
法官在西方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我们要强化对法官职业传统的领悟。国外传统认为法官年龄应该大一些。他们说:“法官老的好,律师少的俏”。国外法官退休年纪都比较高。英国是75岁。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传统?为什么国外不在法院里推行年轻化?我们动不动就搞年轻化。法院院长都是40多岁。美国法院院长都在60岁以上。我们60岁以上的法官就退休了。许多人感觉这是对司法资源的一种浪费。一个人的记忆力年轻时也许非常好,但解决纠纷、处理案件需要年龄大一些的法官。当然还应研究中、西方司法文化传统,以及法官文化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会怎样影响今天法官的行为和法官制度的建设。
■只懂法律做不成好法官
法官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的问题。法官判案肯定要调动不同的知识。法官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律训练,知道法律的推理,运用逻辑去强化判案的正当性。法官还需不需要懂点别的东西?
一个只懂法律的法官,肯定做不成一个好法官。国外一位大法官认为,一个好的法官不仅应当是一个好的法学家,还应该是一个好的历史学家、一个好的先知、一个好的哲人。我们一些法官判案,已经不仅仅看到法律本身的东西,还看到了社会的需求。一位法官在判决一起学生诉高校的案件时,不仅就法律论法律,还看到了司法权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一种关联,看到了如果把高等教育这样的一个主体,放到行政诉讼之外会带来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