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读苏力”之二:《为什么“送法下乡”?》(1)*
沈浪 整理
【摘要】5
【全文】
标题:读苏力(一)
作者:野山闲水
时间:2001-5-5 18:37:00
《送法下乡》第35页——
作者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夺取政权的道路和毛泽东提出的“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军事战略中,认为“正是这一革命历程中,产生了这种深入群众、下乡上山的意识形态和传统。”“因此,‘下乡’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权力运作的战略。”接着作者与送法下乡联系起来,认为“确有一致性”。“正是在这一点上,本文的核心论题是,今天的司法下乡是为了保证或促使国家权力,包括法律的力量,向农村有效渗透和控制。因此,从一个大历史角度来看,司法下乡是本世纪以来建立中国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基本战略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从这一论证过程、材料和所论的联系的方法上来看,我认为:
第一,这一论证过程是非常典型的学者“叙事或进路”(注一),完全没有“从实践中来”的苏力风格,有的只是苏力的奇诡思路,只能承认这种奇思妙想大概也只有苏力能够“发现”,因为他建议“必须构建性地阅读《毛泽东选集》第1卷”(见原书注释)。
第二,如果把其后的基层司法制度的研究放在这样的“一致性”的“权力运作的战略”背景下来考查的话,那么,该前提结论的谬误是否就导致后面结论的不正确呢?这有待继续往下看。
第三,老实说,这一大结论具有臆断的成份,因为,“今天的司法下乡是为了保证或促使国家权力,包括法律的力量,向农村有效渗透和控制”,具有明显的主观臆断性质,至少,下乡的实际操作者(包括乡干部和基层法官等)并没有这种“渗透和控制”意识。实际上是什么呢?
第四,事实上,“下乡”主要是为了提高效率,减少许多中间环节的耽误(如电话里说不清楚、邮寄会被当事人说成未收到,同时这些手段有时相当不方便),这种提高效率,不仅是为了加速办事或办案,有时也是另一方当事人的要求,愿意提供交通工具并带路,希望能尽快帮其解决问题,有一定的人情关系在其中。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有的当事人比较刁蛮,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根本就不理睬你,才不管你是谁,因此,不亲自上门不解决问题。完全没有“渗透和控制”的主动意识,包括我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