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章,我们将讨论与信息革命有关的若干经济学模型。首先是网络的经济学,第二是知识产权,最后是分享信息商品。这些讨论将说明,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工具,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像理解原子世界那样理解字节的世界。
经济学是关于人的科学,不是关于物品的科学。这是切中要害的视角。范里安教授在《中级微观经济学》写的这一段话,可以作为我们阅读《信息规则》的一个提示。
看到一项新的发展,动不动就讲“推翻”原有的体系,似乎不这样就不过瘾,这是炒作色彩的非学术评论给读书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规则》却在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演示给我们看,“原有的”经济学方法,可以如何调整和运用来准确地理解全新的问题。这在平新乔教授的评述文章中已经有非常出色的说明。例如,你必须已经从微观经济学掌握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才能够明白为什么对于网络经济来说,既不存在供给曲线、又不存在需求曲线的道理。
吴敬琏教授在介绍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的时候,批评了大谈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但是对于作为经济学基石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解却十分浅薄甚至混乱的情况。他说:
我一向认为一个经济学者,如果没有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思想一定是混乱的。因此,我要求我的学生一定要学好微观经济学。我同研究生讨论问题时,也特别注意不时地把他们拉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上来,使他们牢记出发点在哪里,问题是怎么提出的,又应该如何推演下去。这种训练也是我们经济学系学生以及有兴趣于经济学的人所必须“正本清源”的一项“作业”。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继承中发展,夏皮罗和范里安的《信息规则》,是一个典范。
1986年中山大学研究生院成立的时候,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典礼上发表了怎样做学问的一小时讲演。其中,杨教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82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一位16岁的男孩,因为考试成绩极其优异,被美国好几所名牌大学录取,都答应给予全额奖学金。这样,他就到了美国,接受这几所大学的面试。杨教授说,因为这几所大学都已经录取了他,所以其实不是大学面试他,而是他面试这些大学。在长岛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面试中杨教授的同事请这个男孩谈谈对经典力学的认识,男孩说经典力学已经过时了,没有什么意思。男孩的看法令教授们非常吃惊。杨教授说,经典力学是一个“很妙”的东西,不仅是包括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内的重大发展的基础,而且总是一再启示人们做出新的发现。卑夷经典力学,很难想象会在物理学做出像样的工作。当知道这位男孩最后选择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时候,杨教授他们都为石溪“松了一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