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对信息产品评价的差异导致信息产品的差别定价。在供需双方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实现差别定价的途径之一就是对信息产品进行版本划分。到这里,第一层次关于信息本身的逻辑顺序水落石出,即成本和价值判定特征决定价格的确定方法,进而决定商业模式的选择。
第一层次的最后,作者分析了当信息作为一种"经验产品"时,消费者的注意力和信息之间的交换关系。这是一种甚至于可以彻底地摒弃货币的特殊交换关系,也是当前各类网站最通用的收入模式。可是在这种特殊的交换关系中,交换价格又是如何决定的呢?作者没有论述,第一层次的内容也没有再继续深入下去,让人感觉有些缺憾。
第二个层次是"技术","使信息的存储、搜索、获取、拷贝、过滤、控制、浏览、传输和接收成为可能的基础设施",也就是所谓的硬件。
作者从基础设施的买方和卖方两个对立的角度探讨了对信息硬件的几个要求。
在这几个要求中,分析起点是基础设施的买卖双方首先要考虑的系统和兼容问题。信息系统异常复杂庞大,一个系统往往由多个厂商提供,而买方对系统的最基本要求是系统内部的兼容。系统与系统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而这其中标准无疑是最重要的角色。
买卖双方对硬件的进一步要求是锁定和转移成本问题。在系统和兼容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卖方希望实现和利用锁定,增加转移成本,保持并扩大顾客群;而买方则希望避免和预防锁定,降低转移成本。作者用了两章的篇幅帮助读者认识和管理锁定,这其中既有大量的生动案例,又不乏精彩的博弈分析。
实现网络外部性、需求方规模经济和正反馈是买卖双方对硬件的最高要求。这三个概念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信息基础设施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确切地说,某产品的用户数量越多,每一位用户对于该产品的价值评定就越大。就买卖双方而言,一项新产品、新技术达到正反馈状态时,可以为二者带来双赢的结果。作者还从卖方的角度讲述了如何利用顾客的预期心理,超越"临界容量",达到正反馈状态的具体手段。
第三个层次是"政策"。
这个层次的分析超出了单纯的信息时代经济规律,而是在信息经济中引入了政府这个角色,强调"不要指望政府的作用会消失"。前两个层次推导出的结论是:信息经济具有一系列特殊性,而这个结论又决定了信息经济势必涉及垄断、不正当竞争等敏感问题。作者在全书最后提醒所有从事信息产业的经理人,尤其要注意政府的信息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