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建立在三大假设基础之上:一是“稀缺性”假设。就是说资源是稀缺的,而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对稀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如果不稀缺,那么大家“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喜欢谁就是谁”,那么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可以说稀缺性假设是经济学赖以存在的基础。科技是在飞速发展,但是科技的发展并不能解决稀缺问题,因为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如果不是市场制度,那么科技所提供的新的机会可能不是用一般资源去替代更为稀缺的资源,而是相反浪费了资源、增加了稀缺性。二是“经济人”假设。这是指把人抽象为利己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化身。这一假设自亚当·斯密就已经确定,但是后来不断地被修正,新制度经济学也对其进行了修正。三是“理性人”假设。正统经济学把人假设为具备“完全理性”,能够随时随地地自觉地、而且全智全能地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些假设一方面是经济学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假设导致了正统经济学忽视了政府和制度,因为人又是经济人又是理性人,所以可以推导出人可以完全凭着“看不见的手”而作出行为,不需要政府了,也不需要制度了。
我们看到这些假设是有些问题的,例如无偿献血,就不是经济人假设所能包容,而这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再如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人也不是完全理性的。所以新制度经济学对这些假设进行了修正(当然不是彻底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经济学了)。
所以实际上传统经济学只研究社会上的资源,但忽视了在资源配置背后还存在着很复杂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从类型上说可以分为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其背后是互惠合作关系和互相竞争的关系。不管哪种行为和关系,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使其制度化。不仅仅应该包括生产制度、交易制度,还要包括文化、法律等非常完整的社会制度。一直到现在出现了把制度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变量(即新制度经济学)。
在明白了这些东西之后,就可以看《社会成本问题》了。时至今日,虽然新制度经济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科学的体系,但是在四个方面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契约经济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等。这些全都依托于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而这一概念正是在他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来并加以论证的。并且,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科斯定理”这个名词不是科斯自己提出来的,而是斯蒂格勒概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