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的《经济学家》
高翔
【全文】
大二的时候,我的一个哥们,雅思考了惊人的7.8分,顺利的拿到了哈耶克曾经作过教授,索罗斯曾经当过学生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OFFER,兴高采烈告别了美丽的燕园,去雾都过他的大学生活了。当然他的那个OFFER也不是容易得到的,他从上高中开始每天就痛苦的模仿着一本叫《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的据说很牛的英国杂志的文章的风格练习写作,然后交给他老妈审查,在英国读了个MBA的老妈一般都会草草看一遍然后把他的文章扔到一边,说:“离英国人的要求还差的远,慢慢的练吧”。然后他会很郁闷仔细的瞧着每一篇《经济学家》的文章,继续的写啊写。就这样,等他认为他的文章可以接近《经济学家》的水平的时候,他拿到了OFFER。
也正因为如此,我的这位哥们极力向我推销这本杂志,在他去英国之前,给我留下了足足一打《经济学家》,告诉我他要给我传播《经济学家》的福音云云,让我听得一头雾水,连忙道谢让他打住然后扳回这一摞就杂志,回去瞧个仔细。
《经济学家》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名不符实。它没有讨厌的边际成本、相对优势这样的术语,更没有乌七八糟的数学公式,根本就不是一本 “经济学”的杂志,充斥着整本杂志的,是各种各样的深刻的时事政治评论与专题报道,如果它自称Politician似乎更名副其实一些。即使与经济有关的文章,也多是一些宏观的评论与预测,而少有微观的个案分析。也许在这本杂志眼中,技术层面的东西并不够档次占用它宝贵的版面,而且,据说它分布全球的记者也就是60多人,可见它也并不怎么追求新闻。熟悉足球的人都知道,英国有支大名鼎鼎的曼联队,它的主教练是了不起的弗格森爵士。弗爵爷的工作就是挑选几个球员,告诉大伙我们的阵型就是442了,然后最多强调一下贝克汉姆你老老实实的在右路传中,吉格斯你就给我好好的在左路带球过人,that’s ok。剩下的什么跑多少圈了、打几场教学比赛,则是助理教练们的活计了,不用爵爷操心。《经济学家》就扮演着类似的给世界“指手画脚”的角色。它的作者们一个个都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当然这都是听我的那位哥们用崇拜的口气说的,什么某某是牛津的教授,某某是Cambridge的院长而某某则得过诺贝尔奖),个个以拯救世界为己任,比方说30年代大危机过后,大名鼎鼎的凯恩斯大人就以《经济学家》为阵地,成功的让资本主义继续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