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美国的民主》第二、三章导读

  对于中国学者来说,阅读《论美国的民主》第二、三章,如何运用这一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国民主发展的未来呢?
  
  如果在形式上套用托克维尔的分析框架,我们的分析结果会发现许多令人沮丧的社会状况:中国人缺乏宗教精神,更缺乏自由的传统;中国缺乏有规则的地方自治(有疏离的自治,isolated self-governance)。有一点可以令我们高兴;中国人有财富的平等(没有因财富而形成的能够长期代际相传的贵族),也有学识的平等(没有因学识而形成的制度化的上等人),但是结果却并不理想:我们选择了人人无权的政治制度。这一判断可能会引起争议,不过与美国相比,这一状况在总体上还是正确的。
  
  在与美国的传统截然相反、其财富和学识状况有些类似但其选择的结果也截然相反的国家里,如何建设一个可能的民主社会呢?这可能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美国人在英格兰传统的基础上,在财富和学识平等的基础上,第一次在政治上避免了专制统治,成功地建设了一自治为基础的美国式的民主制度。中国没有美国的新英格兰传统,有的是长期的专制统治的传统,缺乏民主共和政治理论的传统,在这样的社会状况基础上,建设中国式的民主,并成功地建设人人有权的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度,必将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创造。对此,我们没有幸运可言,需要的只是在运气不太好的情况下,也需要创造新的历史。当然,要创造历史,永远是困难的。但如果不努力,永远也无法创造历史。
  
  对于IAPP学者来说,托克维尔第二、三章的分析,在学术上很有借鉴的价值。托克维尔的研究表明,制度分析,要考虑到人的因素,需要考虑民情对于制度选择的影响;当然,民情对于制度选择的影响,也不是决定性的,人们在其中依然有选择的空间。比如,即使在财富平等和学识平等的情况下,即使在已经各方面都平等了的人们需要政治平等的时候,人们还可能选择不同的政治制度来实现其同样的平等:民主的平等和专制的平等。美国人成功地选择了民主的平等,这显然也是美国人努力的结果。
  
  因此,从IAPP的框架出发,来研究中国的民主革命,还是可以看到,中国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文明,有利于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章);中国的民情传统,不利于民主的革命,因为这一判断,20世纪民主革命,选择与传统彻底决裂,但是并未成功,但民情也因此而有所改变。或许可以从中得出结论,革命有助于与传统决裂,却未必能够养成有利于民主革命的新的民情。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