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是在美国谋生的新移民,他们的朋友朱学勤也在其文章里说,林达夫妇在美国“以小贩为生,在草根层摸爬滚打,一点没有在美留学生阶层的那些坏毛病。”所以,林达在介绍美国之余,也比较经常指出一些亚裔尤其是华裔新移民中存在的问题。谈到种族歧视,在华裔当中就常常存在看不起黑人的现象,而且还比较讨厌犹太人。可是,作者直言不讳的指出,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成果,华裔是主要的受益者之一;特别是60年代通过的平权法案,极大地改善了华裔在美的社会环境。更为重要的是,“黑人对于美国文化的整体贡献,是华人望尘莫及的。”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不得不承认,华人文化中其实是有一些自我优越感在起作用的,我们并不善于处理复杂的种族关系,往往过分夸耀自己文化的“同化”力量,而忽视了不同种族“融合共存”的平等交往。更深入思考会发现,为什么华裔还要通过黑人民权运动的推动才“搭便车”式地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除了人数方面的原因,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在其中发生作用?美国宪法文化对于华裔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林达在写辛普森案件时,专门提到主审此案的分别是两个日裔的法官——依藤法官主审辛普森案件的刑事部分,藤崎法官主审民事部分。至少可以从中看出,日裔在美国已经获得了比较高的社会地位,甚至已经可以进入到美国文化最神圣的法律殿堂,成为捍卫法律的“大祭司”。
或许,这样的比较仍然不能说明什么,华裔作为新移民要融入美国文化是需要时间的。作者也提起,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有人说起有些华人老板特别抠门,有时工人加班都不给加班费。这时,朋友的一个刚到美国才两三年、只有十二岁的女儿在一旁听了,竟本能地用英语大叫:“这是非法的!”大家一时竟愣住了。
看来,真正的法治教育还是要从娃娃抓起。大概这也对于我们将要建设法治国的尝试,会有所启发吧。
作为书评,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轮廓,具体的故事还要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作者沿袭了跨文化交流的读物常用的模式——书信体,增加了作品的亲切感和趣味性。但是,在你一气呵成读完之后,希望不要忘记再一次问自己:这就是美国么?
因为美国的历史和文化远不止这一种写法。
作者单位:厦门市人事局
【注释】 无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