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与晚明时代
商传
【全文】
内容提要
●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此谓大历史观。如通过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来表现一个朝代的主要特征。
●旧体制的日渐没落与复杂难解的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是社会转型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此而言,晚明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由传统向近代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
黄仁宇教授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学著作,出版20余年来多次刊行而不衰,其读者面也早已不限于史学界,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史学工作者们思考的事情。黄仁宇先生是华裔美籍史学家,也是华裔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法国年鉴派学术代表人物。他的学术特点在于对历史的宏观把握,虽然从一人一事入手,从一个年份说起,所要说明的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的关键所在。
在对于人物历史活动的叙述中,他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被史学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现于读者面前。这大概也正是《万历十五年》获得众多读者的原因所在。
关于“大历史”
关于“大历史”,黄仁宇教授在他1985年为台湾食货出版社第一版《万历十五年》所作的《序言》开头写道:“《万历十五年》一书虽说只叙述明末一个短时间的事迹,在总设计上却属于‘大历史’的范畴,‘大历史’与‘小历史’不同,则是作者及读者,不斤斤计较书中人物短时片面的贤愚得失。其重点在将这些事迹与我们今日的处境互相印证。也不是抓住一言一事,借题发挥,而应竭力将当时社会轮廓,尽量勾画,庶几不致因材料参差,造成偏激的印象。”
这与我们过去传统的治史方法是有明显不同的。明明是要写一个相对宏观的历史时代,但是却似乎只是在写这一年的历史,而不是像我们常见的那样去论述一个时段,如某朝初或者某朝末,或某个盛世、乱世等。明明是要以16世纪的历史为论述的目标,却从一些表面上看来是“末端小节”而“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入手。更为与众不同的是黄仁宇教授选择了万历朝一个通常被看作是绝非重要的年份开始了他对于“大历史”的勾画。
万历时代在明史上被称作为晚明时代。万历朝堪称明朝的多事之秋,当然也确有一些重要的年份,如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万历二十年援朝战争,万历二十四年矿监税使的派出,万历三十一二年间的“妖书案”,万历四十三年起的“三案”,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等。与这些年份相比,万历十五年虽然有海瑞、戚继光的去世,但终究只能算作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年份,也即如其英文版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