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如斯记要建春
穆苓
【全文】
"我从来想的是努力生活,为生活之美平实而努力地活着。从没想过有人来写我……"
81级系友要建春是如此平常的一个人,以至于在苦苦思索之后,我放弃了在他的名字前冠以任何定语的打算。索性去尽雕琢,就像他的人一样。
要建春很瘦,黑发中有星星白发,大概是当记者辛苦的缘故;然而眼睛清亮有神,眼神里融着冬阳的暖意。从85年本科毕业到《法制日报》社报到那天起,要建春就一直呆在这家"维护公民权益,反映百姓呼声"的报社里,只是93年以前在法律理论部主持"学者访谈"栏目,其间还创办了一个叫"学林"的新栏目;93年至今,为一份中共中央政法委的机关刊物《长安》杂志出力。当了十几年记者,要建春走过西藏、陕西、江西革命老区等许多地方,去过山东半岛的绝大部分县也去过山村,有的地方去过不止一次。"八千里路云和月",要建春因此有了较常人更丰富的阅历和对生活更深刻的体验,亦因此有了平常从容的心态,达观明哲的胸怀。
"没有激情,很难成就一番事业。"要建春说,"尤其是记者,这个职业不允许你对什么事没兴趣。记者需要激情。"深入社会底层,关注农村现实,行万里路的要建春秉承北大忧国忧民的传统,肩担道义,激浊扬清。"提笔常常觉得很重。作为新闻记者,眼睛和嘴不光属于自己,你得为人民为大众说话。记者写出来的东西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其次要对媒介的受众负责--这是记者的职业道德。"要建春讲这些话时语气沉沉的,跟笑谈时的轻松不同。面对沉沉的责任,要建春不断积累,不断充实自己。他脚勤,脑勤,手勤;读了《新闻采访理论》、《报纸编辑学》等等;在全国记协与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联办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新闻"评选中,获二等奖。他目前为之采编的《长安》是一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的法律新闻月刊。"它在报导传达中央精神、为基层提供思路上具有权威性与指导性,是全国政法类杂志中发行量最大的。那么我写东西时就必须考虑到庞大的受众,考虑到可能影响他们的判断,所以压力很大。"要建春坦言,"我不是圣人也不是哲人,我不敢说面对一件事时我就是对的。我只能力求用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方法观察和思考,力求客观。"
事实上要建春就像他说的那样努力而真切地看待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他保持着一份难得的热烈而清醒的头脑。他不一味地高歌猛进,也不一味地愤世嫉俗。舆论也有正气,他说。他并非没有看到一些低素质的基层干部腐败胡为,败坏了法律形象,并非对不尽人意之处视而不见;工作十余年,他亲眼看到农村一步步富裕,感受到人民法制意识的增强。"舆论有客观性,不错,但舆论也有导向性,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社会风气。舆论的鼓舞斗志是重要的。对社会正面的好的现象进行宣传表扬同样是记者的职责。""那种批评报纸说瞎话表扬是不公正的,事实上的确有这些成绩,为什么要抹煞呢?""也许会有人说我''左'',我只希望他们在正视现实时平心静气地听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