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本质表现时代,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群体占有,这种群体占有是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的。这种群体分化占有是以利益的差距为根据的,它为个体意识的产生带来了一线光亮。
私人所有权是建立在人的个体本质的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人的现实的个体性,没有对个性的自我意识,私人占有也就无法生存,因为私有制之根正是在个体间的差异中获得生存和扩展的空间的。
人的个体本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性:其一,差异性。个体之所以成为个体,就在于每个个体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从而把自身与其他个体相区别。这种差异性不单单指个体生理上的差异性,即能力、体力、个性等差异,更主要的是处在不同社会关系下的个人的生活地位、生活水准、活动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当然,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这种差异在内容、方式、性质等方面都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其二,对立性。有差异便意味着对立,对立是差异的必然结果。对立性是指个体的需求,即物质、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及满足需求的程度是矛盾的,有时是冲突的。其三,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即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个人成为社会的主人、集体的主人、物的主人、自己命运的主人。只有获得主体性的个人才算真正获得了自身的质,或者说,人之所以为人,个体之所以成为个体,是因为其获得了主体地位,因此,主体性就成为个体本质的根本规定性;主体性的获得首先依赖于个体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个体间差异的存在及表现为个体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所谓个体意识指个人作为主体的一种独立自主与众不同的意识,包括自主意识、自为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是对自己作为一个有别于他人的单独个体存在的感悟和体验,是人之客观物质系统相对独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个体差异性必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个体对这种差异的感知就使个体同他人分离开来,人们便自然地产生了明确的个体意识,具有这种个体意识的个性生存占有向社会领域的迁移,便带来了私人所有权的产生。而真正的个体本质表现时代应是私人所有制与其高度内化了群体道德的个体人文精神相一致的时代,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个体本质的表现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的时代。
如果我们把视野投向当今我国所有权形态,那么可以看到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这三种所有权形式早已开始融合、渗透,根本原因就是人的丰富性造成的。人的本质具有复杂的层次性,并且各个层次的表现从隐性到显性常常换位。当公共所有权过度发展压抑人的个体本质的展现时,人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挫伤,这时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首先是人的个体解放,要争回人的个体本质应有的地位,亦即是被压抑的人的个体本质的弘扬,于是私人所有权就会得以强化;而当私人所有权的发展程度影响到人的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同一存在时,人的生活热情、上进心也会因片面的生存而弱化。这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对自己类本质的全面占有,即是人对自己的类同一性的复归。正如蒲鲁东所指出的:“人只有一种坚定和不变的本性;他通过本能遵从他,他由于思考而离开它,又通过理智又回复到本性。”从现代人学最新研究看,人的类本质是人的根本本性,群体、个体本质无论走得多远,最终要回到人的类本质上。因此,从长远看,公共所有权地位强化是一种不可抵挡的必然趋势。
我国过去“一大二公”实质就是排斥人的个体本质,企图依赖思想教育和政治高压手段把人个体本质窒息在类、群本质的规定中。然而个体之间的本质规定是不能也无法消除的。那时出工不出力的大锅饭现象不正是个体本质被压抑的一种扭曲表现么?当世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极端化时期,人的个体本质表现几乎淹没了人的类本质的同一性存在。人性出现异化,劳资双方矛盾激化,于是社会福利作为补偿普遍实施,从另一个角度挖掘了人的潜力,而且对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