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一席谈__访徐家力律师
张文静
【全文】
徐律师坐在了我对面,这是一位直爽、健谈、思维敏捷、学识渊博,而又早生华发的北大法律人。
他自我介绍经历如下:79年毕业于东北育才学校,83年毕业于北大法律系并考入中国政法大学读研,毕业后分至最高检察院,89年毅然下海,创办隆安律师事务所奋斗至今。寥寥数句背后有多少辛劳和艰难,荣誉和掌声!
且让我补充一些细节:隆安律师事务所初创时的五位合伙人,均拥有法学硕士学位,并有5年以上司法实践工作经验,"隆安"之名,出于"促进经济兴隆,保障社会安定"之宗旨;隆安所的大众传播法律事务部具私家侦探之性质,为京城首创。另外,徐律师参与创办的金鹏法律事务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期货法律研究所,声名渐起;他受聘于十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包括双安商场、仟村百货、皮尔·卡丹公司)任法律顾问,可谓长袖善舞;96年当选北京市首届"十佳"律师;97年率团参加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世界青年律师代表大会。而在这些辉煌的字句后面微笑着的,仍是一位朴素、谦和、热心的系友。
"从事律师业的十年,感觉是人生精华的浓缩!"自认"特别适合干这一行"的徐律师感叹道。当年下海,他是基于对自身的清楚了解和对形势的冷静分析。身为硕士的他,积累了相当的理论知识;在检察院的实践工作经验使他在具体事务操作中驾轻就熟;对律师职业的热爱是他永不言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更重要的是,他年轻,可以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直到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当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提供了律师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为所有有志于律师业者提供了充分施展的舞台,这是徐律师的幸运。
问及做一名律师所需的素质时,徐律师侃侃而谈:"首先要明确的观念是:学法律的并不一定适合作律师。"依徐律师之见,律师所必需的思辨能力、完善人格、社会交际能力,不是几年专业学习便可以拥有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素质与经历。律师是实用型的法律职业,与学术研究有相当大的差别。对案件关键点的敏感、对比加以剖析并明确表达的能力并不能仅从书中获得。正因为如此,徐律师对面试中"我毕业于法律系,所以想做律师"的回答往往感慨良多。"其次强调的是阅历,或者说是社会经验。"徐律师认为法律是社会规则的升华,一名律师若无广博的见识、丰富的阅历,绝不能对案件认识全面,进而理清种种繁杂的关系。"第三,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技能。"徐律师坦言大学四年所学知识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工作的只是极少部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变的法律条文,一个称职的律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在此,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写作及外语的娴熟使用)和广阔的知识背景便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成为生存的必要。徐律师对此身体力行,他在工作中不断拓宽事务领域,在期货法律实务中操作技巧日趋娴熟,"这完全是边学边做,"徐律师说。现在,徐律师仍在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律师史。他感慨道:"法律是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做律师没有硕士以上学历,根本谈不上专业律师。"经验之谈,愈具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