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卢曼的法律与社会理论:现代与后现代

  前文我们提到了卢曼的法律与社会理论与福科理论的差异,这里,我们又看到了其与批判法律运动的不同,以此,似乎可以断定卢曼理论的“现代性”,因为福科和批判法律运动一般都是被当作“后现代”看待的。其实不然。这就犹如我们不能因为卢曼与哈贝马斯的论争而断定卢曼理论的“后现代性”一样。72事实上,笼统地将卢曼的理论(无论是谁的理论)用“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来生搬硬套是不适宜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划分本身就存在着争论,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作者将后现代性理解为现代性的延伸,而另一些则视之为现代性的反题”。73卢曼的著作对“后现代”的讨论零星可数,但他对后现代社会的描述却俯拾皆是。与其作一种无益的类分,不如透过其理论去洞察当今西方社会的实际变化。哈桑(Ihab Hassan)指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派生而来,有与现代主义对立的一面,但它与现代主义又是并蒂共生的统一体。“历史就会像书写在羊皮纸上那样,可以擦掉重写”,因而,“我们每一个人既可以带点维多利亚味道,同时又可以有点现代主义,而且还可能带点后现代主义的倾向”。74卢曼的理论或许也是如此。
  注释:
  1、卢曼出生在德国吕内堡,1949年获得弗莱堡大学法学学位,毕业后从事法律职业。1955年,离开吕内堡行政法院到萨克森南部的文化部门任职。工作之余,卢曼阅读了笛卡儿、康德、胡塞尔以及功能主义者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著作。在1960年获准一年的假期到哈佛大学跟从帕森斯学习之前,他一直都没有想过做学问。回国后,卢曼辞去高级政府顾问之职,开始专注于学术研究。1965至1968年间,他先后在斯派尔行政科学研究院、多特蒙德社会研究和缪恩斯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68年以后,卢曼一直在以勒弗尔德大学任教,直到1993退休。在社会学上,卢曼一般社视为新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卢曼产生过影响的理论大致有:系统论、“古典法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控制论、科学哲学、认知生物学以及自我塑成理论等。其主要英文著作有:(《信任与权力》(1979),《社会分化》( 1982),《法律的社会学理论》(1972/1985),《自我参照文集》(1990),《福利国家的政治理论》(1990),《社会系统》(1984/1995),《现代性观察》(1992/1998)等。
  2、参见季卫东:“面向21世纪的法与社会”,载《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9,第3931-412页。
  3、Cf.A.Javier Trevino, The Sociology of Law, New York:St.Martin’s Press, p.323.
  4.Cf.Eva M.Knodt, “Foreword”, in Niklas Luhmann, Social System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ix-xxxvi.在美国介评后现代法学的著作中,很少有人提及卢曼。
  5、参见奥特弗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127-133页。
  6、Niklas Luhmann,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Law, 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1985, p.276.
  7.Id. at 2-5
  8.David Nelken, “Changing Paradigms in the Sociology of Law”, in Gunther Teubner(ed.), Autopoietic Law ---A New approach to Law and Society,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87, p.215.
  9.Martin Albrow, “Editor’s Preface”, in Niklas Luhmann,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Law, 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1985, p.viii.
  10.Francois Ewald, “The Law of Law”, in Gunther Teubner(ed), Autopoietic Law---A New approach to Law and Society, Berlin:Walter de Gruyter, 1987, pp.4, 39
  11.Cf. Gerald Turkel, Law and Society:Critical Approaches, Needham Heights:Allyn & Bacon, 1996, pp.224-239.
  12.Niklas Luhmann,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Law, 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 1985, p.25. See also Niklas Luhmann, Essays on Self-referenc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p.26
  13.Id. at 26-30
  14.Id.at 24.See also Niklas Luhmann, “The Unity of Legal System”, in Gunther Teubner(ed), Autopoietic Law—A New approach to Law and Society,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87, pp. 19-20. 同时,卢曼又指出,并非期望的每一落空都导致适应,即使一个人抱有认知预期并且准备学习;而规范预期也不能完全限定在它们的不愿意学习上,对落空的预期的内在坚持有其自身的限度,甚至在法律之中也存在着虚假的学习。因此,认知与规范在学习还是不学习上的差异不是绝对的,认知预期也存在着不学习的可能性,规范预期也存在着学习的可能性。
  15.Id. at 39
  16.Id. at 77
  17.Id. at 105
  18.Id. at 82
  19.Id. at 81
  20.Id. at 193
  21.Id. at 78
  22.Niklas Luhmann, Social System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331.
  23.Id.
  24.Niklas Luhmann,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Law, 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 1985, P.105
  25.Id. at 7
  26.Id. at 109
  27.Id. at 110, 146. See also Nikals Luhmann, Political Theory in The Welfare-state, Berlin/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 1990, pp. 18-19.这些分化形式循序渐进,但卢曼又认为这些形式总是存在,如,即使在最简单的社会,角色也按照年龄和性别而在功能上有所分化,而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区隔分化存在于许多功能领域中间也是合情合理的,如家庭、政党、医院、政府部门等。
  28.“这一界分取决于发展的相关状态,而不取决于客观的编年顺序,因此,即使是今天的社会系统,如果它们表现出适当的特征,它们也得被视为要么是古代的,要么是高度开化的。”Id. at 116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