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积极提倡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与高级技术,“引进”与派出成为学习的两条路径:引进外国专家与派出留学生。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引进与派出教育政策有一定关系。
世界发展到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各国的教育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教育也随之面临重大挑战。其中变化之一,就是教育的全球化;像经济全球化一样,它正在成为发展趋势。尽管各国学者对此评价不一,但正如客观经济现实不以学者的意志为转移,经济全球化引起教育全球化这一现实,同样也不以大学或教授们的意志为转移。
教育全球化至少由两个原因引起:其一,英文成为全球商务语言和网络语言。在这两个领域,英语占到98%,其余是法语、西班牙语,日语、汉语所占比例则很小。全球通用语言的英语化,直接影响到与国际经济、国际网络有关的教育语言的英语化。其二,国际互联网络对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网络使教育机构传授知识的时间与空间发生本质变化,使教育摆脱了疆界与时间的束缚,并得以通过越来越低的成本实现。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教育机构传授知识,也可以视为是在传播知识信息。此时,道德与技能都可以转化为信息来传输。这些信息,以英文为载体、以互联网为媒介,迅速被全世界大学所接受,大幅度更新本土的旧有知识。这一趋势已经在众多的自然科学教育领域,以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专业中表现出来,并将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产生根本性影响。
二、教育全球化使大学成为“知识服务机构”
中国的大学已经在许多年前就被“标准化”了: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统一的基础课程、全国统编教材、以及毕业后所参加的各种统一的资格考试。这种高度的标准化来源于美国的TOFEL英语考试,这种考试从出题到阅卷,从评分到邮寄成绩,都可以用计算机完成。而TOFEL考试模式,可能又源于美国快餐业的“麦当劳”模式。显然在信息社会到来之前,这种标准化教育模式追求的目标是效率。
我认为,今后教育全球化趋势追求的目标,将是全球教育服务市场的占有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应当为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推出教育的“自助餐”,由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识来学习。比方说,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世界著名教师的经典课程永久地保存下来,甚至当教师本人离开我们的时候,他的经典课程还可以在屏幕上再现,令更多的学子受益。在座各位,亲眼见过卓别林先生的恐怕不多,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却仍通过银屏欣赏到了大师的表演,如今更可以随时在网络上观看大师的经典电影。同样的技术当然也可运用于教育。
由于知识信息被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像IT行业的摩尔定律一样,知识更新的速度不再以年来计算,而是以月、日来计算。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教育也相应地在发生着变化。以往,是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分阶段地接受教育;现在,大学走出校园,向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终身教育。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数量的增多和实际需求的多样化,教育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专业领域,而演变成为跨学科的交叉教育。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