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宪法与账单

  [14] 梁漱溟:“由当前宪法问题谈到今后党派合作”(1947),6:730。
  [15] 梁漱溟:“1978年政协会议期间讨论宪法时的发言”,7:455—60;“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小组会上的一次发言”(1978),7:464—5。
  [16] 梁漱溟:“英国宪政之妙”(1976),7:403-4。
  [17] 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1934),5:467—8。
  [18] 同上,5:468。
  [19] 同上。
  [20] 梁漱溟:“自述”,(1934),2:20。
  [21]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1937),2:385—5。
  [22]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1937),2:385;“谈中国宪政问题”(1944),6:491。
  [23] 梁漱溟:“自述”(1934),2:20—1。
  [24] 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1944),6:492;《乡村建设理论》(1937),2:247。
  [25] 梁漱溟:“预告选灾,追论宪政”(1947),6:708。
  [26] 梁漱溟:“中国以什么贡献给世界呢?”(1944),6:457—62。
  [27] 梁漱溟:“毛主席对于法律作如是观”(1976),7:430。
  [28] 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1930),5:160。
  [29] 汤一介、王守常在“浩气归太虚 丹心照千古”一文中赞漱溟乃“一位闳识悲怀、诲人不倦的大师”。文载《百姓》半月刊,1988年7月16日。劳思光先生在悼念漱溟的文章中写道:“梁先生以并无凭藉的一介书生的地位,面对中国之苦难,而在青年时期即能作这种选择,发表他个人的宣言,要独立地担承中国文化出路问题。其矫矫不群,无人能够否认。而背后的动力,若说为某种对于真理的洞见,不如说为对时代的悲情”,亦正是此一意思。文载《时报周刊》1988年,转引自陆铿、梁钦东编:《中国的脊梁──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香港:百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0)。
  [30] 转引自胡应汉:《梁漱溟先生年谱初稿》附录。
  [31]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页133。
    转载自中评网,原载于《说法·立法·活法》。
  从清末预备立宪到民国约法,特别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宪政、民主、科学和人权诸项,均已成为一般知识界人士和青年学生不言而喻的公理和宗教,被认为系中国所应掌握并可解决“中国问题”的神圣法宝。“行宪”遂如粱漱溟先生所说,“成了天经地义”。[1]而据荆知仁先生,中国有关宪政的思想,则早在道光朝即已启萌。[2]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股潜伏既久、应时而动、一发弗止的强劲时代思潮。梁漱溟之由“梦想立宪”到坚认“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由认为宪政乃解决“中国问题”的救急仙方,到“知其为最后结果”,也恰值此时;辜鸿铭调侃“美国脑瓜”,讽刺鼓吹宪政的“发狂而愚蠢的共和佬”没有灵魂,毋宁更希望他们在家好好研究孔子,更是出语嶙峋,大声在先。经此一番夫子自道,转折推拿,二公之“守旧”、“落伍”甚或“反动”,遂不打自招了!
  一                     
  中国无现代西方意义上的宪法,辜鸿铭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人不需要这玩艺儿。原因有二:
  其一,就同要求中国的君子在旅馆或饭店用餐后登记帐单之无必要──因为廉耻心使得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君子们不必记帐却常常如期付帐,在没有任何成文宪法的情况下,绝对地臣服于他们的君主 ── 同样的廉耻心也使得旅馆或饭店的业主们在没有任何帐单的情况下,公平合理地对待那些君子,使得中国的皇帝在没有任何宪法的情况下,尽可能公平合理地对待他的臣民。这是中国人的廉耻心,一种洞悉物象内在生命的宁静而如沐天恩的心境──富于想象的理性所使然。[3]
  其二,中国政治赖以建立的基础不是“功利”,而是道德。正如在欧美那种称作单据和宪法的“纸条”必不可少一样,只有当一个民族的人们沦落到廷巴克图(Timbuctoo)股票经纪人和吧女那样的道德水准时,他们才不得不在其统治中依靠成文宪法。而在中国,君主与臣民间乃是一种天伦关系,激于一种天赐神授的天然神圣情感。换言之,中国人在“选择”他们的君王时,并不像美国人选择他们的总统那样,认为这个人将促进他们的利益,会为他们做“好事”。中国人“选择”皇帝,是由于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在他们的灵魂中,认为他是一个绝对比他们自身更为优秀更加高贵的人。这种对于一个人的高贵品质所产生的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赞赏、称叹与折服、敬爱,就是卡莱尔所谓的“英雄崇拜”。“心之所慕”的“英雄崇拜”与孔子的“尊贤为大”合而为一,构成上述那种“天然神圣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而不是什么成文宪法,将中国人对于过去、家庭、国家和故土的记忆联为一体,吾土吾民生息其中,在此情感基础上涵育滋长的君子之道 ── 一切真正文明的基石,遂成为中国人的一切人生与人心的欢乐与叹息之所自。一句话,中国人之所以没有成文宪法,是因为他们拥有“道德宪法”,而“当今”的中国与世界所需要的不是宪政,却是建基于此道德宪法之上的王政[4]。王政者,有德君主之治也,亦即君子之道在政治领域的推衍。因此,中国的“进步官员”们忙乱不堪地到欧美去找寻能在中国采行的什么改革,实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效贫儿。由此至深惋叹,辜氏才会在“一个大汉学家”中这样写道: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