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几点建议
目前在我国,企业内部劳动管理方式比较混乱。一些企业钻法律不完善的空子,对职工乱行罚款权,严重地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为防止企业乱罚款,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 我国应抓紧制定新的、适用于各种类型和不同性质企业的《企业奖惩条例》。对企业罚款适用的情形、范围、罚款额幅度、罚款次数、罚款程序等作全面的规范。
2.重新制订《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纲要》,并抓紧制订《劳动标准法》。我国于1954年由国务院发布了《
国营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纲要》,指导国营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的制订。目前这个纲要已不再适用,迫切需要制定一个“新纲要”,规范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及效力性。新的《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纲要》要适用于各种类型和不同性质的企业,不能仅限于国营企业。在内容上,“新纲要”应规定企业规章制度制订的基本原则和程序,特别是应当明确规定企业的规章制度应由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并公布,以及规定企业应当将其内部规章制度送报当地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备案等内容。《劳动标准法》应在最高工资、最低工资、劳动保护条件等方面作全面的规定,以配合《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纲要》的制订与实施。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 )
在我国,企业对自己的员工有没有罚款权(或称经济处罚权)?这是许多劳动者和企业管理者经常思考但又不甚明了的一个法律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罚款权的概念、特征和表现形式
一般说来,针对公民实施的罚款,是指国有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因公民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而对该公民依法实施的经济处罚。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无法律授予的职权和明确的法律依据,不得对公民实施罚款。
企业对自己雇用的员工进行罚款,是特定的经济实体,对特定的人实施的经济处罚行为。企业罚款的基本特征是:(1)企业员工违反了本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并按该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应当受到经济处罚。(2)对员工的罚款并不以员工是否给企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为必要条件。罚款只具有惩罚性而不具有对经济损失的赔偿性。
在罚款的形式上主要有:
(1)责令自己的员工向企业交纳现金和财物;
(2)克扣员工的工资、奖金和各种津贴和福利;
(3)扣缴员工已交纳的保证金和抵押金。
其中比较多见的罚款形式是“以扣代罚”。即上述第(2)第(3)种形式,是指企业以克扣员工的工资、奖金等,代替由员工主动交纳罚款。企业采用这种罚款形式最容易引起劳动争议和劳动纠纷,也是企业员工怨气较大,比较反感的劳动管理形式。企业往往凭借自己发放工资的优势,不管职工愿不愿意,擅自克扣职工工资以行罚款之权。这种显失公平的罚款,应由法律严格限制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