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个体、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

  Ⅱ个体、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作为上层建筑的范围,是由我国国情和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它受社会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制约并为其服务。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来确定个体、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其主要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
  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科学法律制定的形成,来源于对客观经济基础的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私营经济法律地位的确定,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成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高度,从而也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理论环境和政策法规环境有了空前的改善。到了党的十五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已趋完备,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进行各方面改革的根本依据,也使我们从思想认识、政策措施上能够正确地评价和对待个体、私营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呈现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个体、私营经济适应这种生产力的状况,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天地,特别是在那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边远地区,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甚至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主体。即使是经济发达的平原和城市,个体、私营经济也有广泛的适应性。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必须从历史阶段的实际出发,既要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也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进行了积极而又曲折的探索,终于在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经过反复实践后的正确结论。这一结论揭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它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那就是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政策法规调整。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主体地位平等,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应是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没有高低之分,实行平等竞争、等价交换,这就决定了个体、私营经济在市场活动中与公有制经济必须处于平等地位,在统一的市场原则下开展公平竞争。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决定了个体、私营经济是发展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竞争主体。所谓市场主体多元化,必须是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一般来说,任何行业和领域,都不应是某一种所有制的一统天下。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彻底打破所有制和行业界限,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进行公平竞争,才能形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最根本的原因是把经济体制改革纳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个体、私营经济在竞争中得以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对于这种成功的经验,应理所当然地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3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有效手段
  所有制结构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标准。过去受“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左的束缚,打击个体、私营经济,形成了所有制结构单一、生产缺乏活力的僵化状态,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认真总结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教训,逐步清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发展生产力的羁绊,使所有制结构单调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但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够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党的十五大报告把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国今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我国调整所有制结构的思路应该是: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和控制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并逐步使国有经济退出某些行业和领域,扩大非国有、非公有经济的发展空间。因此,必须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个体、私营经济更大的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