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税收公平原则法国的《人权宣言》中规定,税收应在全体公民之间平等分摊”。现代西方国家
宪法或税法中都明确规定了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横向公平,对同等收入的纳税人在相同情况下应当同等征税;二是纵向公平,指高收入者应当比低收入者多纳税,如对所得适用累进税率征税。
第四,税收调控原则在自然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税法中不存在这项原则,但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以后,国家需要通过税收杠杆大量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税收固有的调节经济的功能被重视和自觉运用,作为推行国家经济政策的手段,因此现代西方国家均把“税收调控”作为税法基本原则。
第五,税收效率原则该原则包括税收征收效率和税收的经济效果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征税收益与征收费用之比,后者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税收征收效率较高,政府在征收税金方面的支出相对较小,而国家税金收入则相对较多。税收的经济效较好,就能激发纳税人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刺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税收效率原则亦是现代西方税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上述五大税法原则不是各自为政的孤立存在,它们之间是各有侧重、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就税收中性原则而言,由于法律原则的抽象性,一些西方国家即使在他们的税收中性实践中,也从未忽视过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借助税收干预来配合实现政府的目标。西欧各国、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不少发达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保持了相当多的税收调控手段,实行各类有目的的税收减免措施,运用税负轻重来鼓励某些行业的发展。〔6〕为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有利于社会总体利益,有时对各纳税人来说,虽然需要放弃公平原则,使其税负不公平,但对整个社会,却是公平的。
三、我国税法基本原则的定位确立我国税法基本原则,应立足于我国的税收关系现状和税收法律实践,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税法基本原则的优秀成果。笔者认为,在我国税法中可以确立以下五大基本原则:
(一)税收法定原则税收法定原则的目标是在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法律制度,包括税种体系、税收管理体制和税收征管制度。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内容包括:(1)税收性质、职能和基本原则;(2)税收的立法和管理权限;(3)税法主体;(4)税法客体(包括税务行政行为);(5)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和义务);(6)纳税义务的成立、承继和消灭;(7)纳税义务的履行和强制履行;(8)法律责任;(9)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在立法体系方面,以建立税收基本法为核心来组织税法体系的完善,将部分税收行政法规上升为税收法律,修改不合时宜的税法,补充制定一些新税法;在处理税收基本法与
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分工时,税收征管法主要规范税收款征收和税收检查中的程序性问题,而税收基本法则规范税收关系的基本问题,它们是子法与母法的关系;为扭转我国税收立法过于原则性的倾向,提高税法适用性,按现行税收行政法规的水平设计税收法律的可操作度。〔7〕
在中央和地方税权关系方面,包括税收立法权、税种开征与停征权、税法解释权、税收稽征管理权、税法执行权、税收减免权等等,这些权限应当根据实施分税制的要求加以合理划分和科学规范,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加以界定。一是中央税种的立法权、开征停征权、税目增减、税率调整和减免权属中央。二是共享税的立法、开征停征权、税目增减和税率调整权也属中央,但减免税收一部分属中央,一部分属地方,中央和地方的减免幅度不能超过各自分享的比例。三是地方税种实行中央与地方分层次管理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税种,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其立法权属中央,地方享有一定的减免权;一些中等税种,如城建税、城市土地使用税等,其立法权、开征停征权属中央,地方在某种幅度内享有税目增减和税率调整的权力;一些小税种,如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等,其立法、开征停征权均属地方。
(二)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原则从表面上看,“依法治税”并无任何不合理之处,问题关键在于对“法”的理解上。长期以来,我国深受“国家分配论”的影响,国家分配论片面强调税收强制性和无偿性,它缺少的是公民权利的概念以及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因此,我国在税收执法方面,比较重视国家的征税权和公民的纳税义务,至于如何使公民有效地了解和运用法律所赋予他的权利,往往没有考虑到。现代西方国家税法,由于它强调征纳双方权利义务的相互交换,以及权利的平等,因此有助于公民意识,自觉纳税意识的形成。现代西方国家的税收主要来自个人的交纳,没有全体公民的自觉交纳,单靠国家的强制,最终只能形成法不制众的局面。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流转税而不是所得税,一个重要原因是公民意识和自觉纳税意识淡漠,对公民权利和义务关系以及税收强制性与自觉纳税关系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