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在读者与作者之间

在读者与作者之间


莼一


【全文】
  [注:本来莼一只把这篇文章放在手记里的,但觉得吭哧吭哧写得这么辛苦,应该听听大家的意见。所以就拿来这里了——也有投木桃求琼瑶之意。不过,莼一绝没有拿稿费呵(心里很想要的,不过头儿不给),本来写的也不咋的。大家不要藏宝啊,看我这么差都……哎哟,好大的番茄!咚!(莼一倒地声)]
  据说在民国时的清华大学校园里,同学见面打招呼时,都问:“最近看什么书了?”然后,两人开始讨论什么的。好象到了80年代,大学生也还有这么问的。到了现在,大家见了面,一般是问:“考了吗?怎么样?”对方则回答,G考了,在准备“托”,期末考么,背背笔记吧。不过,学法律的难出国,所以回答可能略有不同,至少我们对期末考还是不敢小觑的。而到了大四,则必问去向了。
  在一次课上,老师问大家这四年都看什么书了。于是开始沉默。其实书看得不少,只是无用的太多。
  读书和吃饭差不多,以前没的时候吧,扒拉出什么算什么;现在呢,嘴都变得饫甘餍肥了,每到书店,不挑到双腿酸痛、饥肠辘辘是不行的——书太多了(而且都不菲)。书出得也快了,尤其“蓬勃发展”的法学类。
  总觉得时间太少,要学的太多,还要考这个考那个,浮躁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萤窗映雪了。黄庭坚说,几天不读书,会面目可憎,语言乏味;不过现在面目自有各种化妆品来打点,语言嘛,学几句周星弛好了——尤其是大话西游,还会有人说你后现代的。
  学生们在干什么呢?就我自己前几年而言,扳指头算算,每学期的每天好象也没闲着:白天上课,晚上看看教科书或与课程相关的书,背背单词,周末稍微休息一下。开学两个月就开始准备中期考试,若写小文章的话,查资料就得不少时间;似乎刚考完,就有要考期末考了。平时忙这些,看那些法学经典的时间就少了;何况经典对脑细胞是有很强杀伤力的,虽不必沐浴熏香,但没有抖擞的精神大概读了也不会有什么收获的。课程多了,我们自发要学的也多了(尤其外语),也就开始忙碌起来了。但是不得不说,很多学的、读的都是为了当时的考试。脑子好象也在退化,读过的书能在脑子里留下痕迹的很少了。(是不是背单词弄的?)
  对于读书,不求甚解的人不少,不过“每有所得,便欣然忘食”的人不多了吧——当然读金庸例外。
  读不读书是一方面,读什么书是另一方面。
  客观的讲,庞大的作者群体为我们提供的精神食粮质量似乎也值得质疑。写书的人太多,在“注意力经济”下,于是宣传和炒作都来了。所谓“名家”,往往要另找几个“名家”来写个书评什么的吹一下。书评写的一般都很好,就象方便面包装袋上印的画儿:有着鲜红的虾仁和碧绿的蔬菜。不过,后者注上的是“本图案仅供参考”,前者则一般说“笔者个人意见”;结果是一样的:吃到嘴里的还是淡而无味的面条,当然间或有那么一两根肉丝若有若无的滑过舌尖。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