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米克尔认为,为了消除人和自然之间长期的和流血很多的战争,必须拒绝在悲剧形式的著作中所发展的对生活的观点(例如拒绝达尔文的生物物竞天择的原理)。新的伦理学则是保证与环境适应,而不是战胜自然。
现在,我要特别提及几位生态学家兼哲学家的名字,他们基本上是奥·莱奥波尔德的继承者或与之有这样那样联系的人。
保罗·谢泼德,生态学家,50年代有意识地发展了由莱奥波尔德勾画的有生命的自然场论的形而上意义。
哈罗德·莫罗威兹,物理学家,70年代早期在耶鲁大学表达了场本体论。
阿恩·纳伊斯,挪威哲学家,70年代后期向不务正道的学院哲学界力述生态学有广泛的形而上含义。
艾略特·迪乌茨奇,比较哲学家,先于纳伊斯提出,生态学所暗含的世界一体性与印度吠陀教的因果报应是一致的。
J·B·卡利科特,生态学家,系统地研究了生态学所表征的自然界互依互存的抽象含义。
A·G·都伐提迦罗,印度学者,公开宣布并研究与梵相通的生态哲学。
西方当代哲学真正具备着哲学意义的,多不是那些学院哲学家们的著作,那些所谓的哲学实在是背哲学之名,行游戏之实,如施韦兹、牟宗三所言,康德之后,其实非哲学也***传统西方哲学中,有不少人专门研究过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法国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康德、黑格尔等,然他们最终追求的不过是人类本体论,或理性的综合、或绝对精神的表现形式,人的绝对支配地位是其共同的基本原则,终没能对同时代人产生良好影响。**。真正对西方哲学作出了贡献并接受哲学之真谛的学者在西方反是那些从基础科学、边缘性应用科学中觉悟出来的前沿的自然科学家们。如爱因斯坦、玻尔学派、宇宙学研究者、自组织学研究者、以及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者。上面提到的若干名字,正是这类学者中的一些。这些非职业哲学家,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化向本体、向宇宙统整的复归,而不是试图盲目追求自以为是,其实非是的脉动。这样,中西文化终于可以在最高层次上重新有了默契--人之所以为人,物之所以为物,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本体之所以自足、之所以互助、之所以统整、之所以守衡。说它是重新默契,乃在于中西文化均是从那极远古的物我一体的原始思维中发展、自足而来的,只不过物我一体、天人相一的哲学思考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线,而在西方则有较长时空的中断和歪曲。
为继续本文的线索,我这里只介绍生态哲学的一些主要内容。
生态哲学研究的是生态场本体论、物质和能量的内部关系及生态的整体性。作为一种新思维,它正在削弱可分离的自我和自然二元论的基础,并反映出任何牵涉到原始术语“自我”和“他”概念的伦理学已经过时了。它也必须深刻地逐个改变我们对我们自身的理解,并整个地改变对人性的理解。生态学与当代物理学在概念上有趣地互补,并收敛于相同的形而上的概念中,描绘出自然界(人即自然、自然即人)相互依存和相互维持的抽象图景。
生态哲学认为,西方文化所带来的悲剧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类并没有认真去理解生态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存在于人之中也存在于人之外,实际上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或一个局部,人是整个环境系统演变过程的参与者。但是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和智慧,于是就设计了一种社会系统,这种系统的动力是提高生活标准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私利,以致使自己成为环境基地和本类的毁灭者。事实上把生物和环境或人与自然看作二元的这一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当人类活动是侵入性的,并打乱了自然的原始平衡与和谐时,二元论才出现。这是人为的分离,是人类的自私自利和傲慢自大制造的一种原本没有的两分。
生态哲学继续认为,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少得可怜且支离破碎,根本不可能夸口说什么征服和战胜自然。我们甚至连摹仿自然都办不到。自然之整以人类难以理解的极端复杂的方式相互影响着,包括人在内的整个宇宙构成着一个不可思议的统一存在。人本身是自然的环境,正如自然是人的环境一样,外在的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