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世无英雄,戏子代之

世无英雄,戏子代之


亚北


【全文】
  世无英雄,戏子代之
  亚北
  这是一个媒体英雄的时代。也从来没有那一个时代,能像今天一样有这么多的英雄。
  托马斯•卡莱尔在《论英雄和英雄崇拜》(张志民等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88年版)一书中说,凡芸芸众生所要做或想要得到的一切,都是由英雄们塑造和设计出来的;世界历史“无非是这些伟大人物思想外化的物质结果,是他们思想的实现和具体化”,因为“世界历史就是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取得的种种成就的历史”。(P1)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
  但在世界历史上,一个时代的英雄常常是不为他们同时代的人所知的。一个人成为英雄,需要经过往后历史的积累。积累的方法可以是传说、小说、故事、诗歌或其他作品,而集其他方法于一身最具有冲击效果的就是戏剧。这就决定了卡莱尔论证的不足,他没有意识到英雄的累积效应。举例说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描述的是英雄荆轲。不过,谁又能分清到底是这句诗的内在力量拔升了荆轲,还是荆轲提高了这句诗的内在力量?但很显然,荆轲能成为历史中的英雄和这句诗是不无关系的。另外,在正史中少有记载的包公,从来都是传说和戏剧中最的大英雄。此外,就更不提大多数伟大作家都是在死后才伟大的事实。
  令我困惑的是,为什么在古代扮演英雄的戏子仍然是戏子,而在今天竟也能成为英雄?比如,扮演包公的陆毅显然可算是媒体英雄。当然,演员自身的演技是基础,但古代戏子的演技未必比今天的差。或许重要的原因在于,⑴民众爱屋及乌的心理错位,⑵“英雄的累积效应”在古代需要数个世纪才能完成的,现在仅需几十集的连续剧就能完成。(想想古代的戏班需要经过多少年的周转才能达到现在几十集连续剧的收视效果?两者是可以折算的。)
  当然,你可能反驳我,说大多数媒体英雄扮演的并不都是古代的英雄,因此,爱屋及乌式的心理错位不成立。但事实上,从文学的角度看,戏剧中的英雄是否历史地存在是无关紧要的,没有谁不认为哈姆雷特是英雄。因此,民众爱屋及乌式的心理错位仍然是存在的。一贯扮演正面人物的刘德华与一贯扮演反面人物的陈奎安在追星族中的心理定位是有差距的,绝不是因为他们演技的高低。
  说这么多,不是要跟演员过意不去,而是要论及作为媒体英雄的知识分子。事实上,也只有知识分子才涉及卡莱尔的逻辑。而媒体上(尤其是电视)知识人子的言行,与演员的表演是可以类比的。理由有二。⑴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的社会行为本就是一种角色扮演,与演员的表演相似,都是培根所说的剧场假相。⑵大凡有人观看的言行,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表演的性质;如果这种观看还是可以重复的(如电视、电影),则表演性质会加倍增强。
  观看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大多数平时可以滔滔不绝,但一旦面临观众,则不免心生恐惧,他担心什么?他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好。此处的表现事实上就是表演。另举一不雅的例子。十年前读大学时,我有一位同学因在足球场上冲闯不幸腿折断,此后三个月卧病在床,最大的麻烦是需人帮助才能拉屎,而我这位同学偏偏在有人看着时就是拉不出屎。此例也许是特殊现象(不过有谁能将拉屎表演好?),但不妨碍说明观看对于人的行为的威力。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