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有话好好说——“炉边谈话”的象征意义

  1933年10月22日,罗斯福第四次“炉边谈话”。在闷热的、难熬的夏季之后,北美的上空并非天高云淡,凉爽宜人,甚至他能时刻感受到孤立主义带来的阵阵寒意。但是,他关注人们秋天的收成,所以今晚的主题就是“我国普通公民的福利”。他依然“感谢大家的耐心和信任”,也坦陈了对他人误解自己的看法,然后坚定地强调:“国家复兴局的秘诀就在于合作。这种合作是自愿的,……。”
  1934年6月28日,罗斯福第五次“炉边谈话”。他称自己及政府是“受大家委托来负责的人”。这并不是谦虚,这是民主社会固有的原则,这是主权在民原则在政治精英心灵底蕴上深深嵌入的模板。在这块模板的塑造之下,罗斯福讲述了当晚的主题——救济•复兴•改革,简称三R。“我们今天所做的就是美国人一直在做的事情的必然归宿——古老的和经过考验的美国理想的归宿。”他说的是人权,他的心灵已经超越了命运带给他的不公,此时,这个残疾人的胸怀已经像海洋一样儿宽广,而他的语言更像是一片片儿涛声,拍打着我们的心口——“把权利法案的每一条款都读一读,问一问你自己是不是个人在这些伟大的保证上遭受了一丝一毫的损害?”几十年后,克林顿总统在竞选纲领中重复了罗斯福的这句名言,因为这是基本的政治道德。
  1934年9月30日,罗斯福第六次“炉边谈话”。开场白与以往相似——“今天晚上我接着那次汇报”,谈的是社会、工业和劳工问题。政府责任是他回避不了也不想回避的话题,他说:“我相信亚伯拉罕•林肯的话”——“为人民群众去做他们需要做、但做不到、或者依靠他们分散的个别的力量所无法自己做好的事,这就是政府的合理的宗旨。”人们不会忘记罗斯福和他的“新政”,他开创了福利国家的先河,裨益的是地位卑微的民众,然而福利并不是国家的施舍。在其夫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免予匮乏的权利与言论、信仰和免予恐惧的自由,四者共同构成了世界人权条约的权利支柱。
  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第七次“炉边谈话”。上任以来,他一直在殚精竭虑,不断果敢地推进经济和社会改革目标,但是对他的批评也是不绝于耳的,他并没有居功自傲,表扬与自我表扬,他依然恪守民主社会的基本规则——“大家和我一样,都不想听到出于吹毛求疵或党派偏见的批评,但是,我坚决维护一切公民的这项权利:随时提醒自己的政府怎样可以把公款更有效地用之于美国人民。”我们不知道罗斯福的人性之中是否含藏了至高至善的圣人秉性,但是他知道,权利和善是两回事,国民不能因为政府作了好事而被剥夺了监督权和基本权利。
  1937年10月12日,罗斯福第八次“炉边谈话”。国内的危难已经渐渐远去,而世界性的灾难正笼罩着东亚和欧罗巴的上空。“对总统来讲,从全国角度考虑问题乃是一项职责。”今晚,他讨论将向国会特别会议提出的立法。虽然他的视线仍局限于国内问题,但是,他意识到:“文明社会和人类幸福的发展是基于个人之间在互相关系上接受某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世界和平的发展同样依靠国家之间在互相关系上接受某些基本的行为准则。”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