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国奉行一物一权主义,不承认一个物上有双重的所有权,因此很难接受受托人即使拥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却要为受益人的利益而行使这个权利。信托制度是物权制度的一部分,所以要落实信托制度便先要改革物权制度,但我国的物权法仍处于起草的初步阶段,将来制定的法律能否与信托制度配合仍属未知。
信托制度的第二个主要概念,是受托人对受益人负有信义责任,这项责任规定,若受托人在有丝毫可能有利害关系的情况下因先照顾自己的利益而获利,或因自己的受信地位而获得利益,即使信托财产没有因此而受到损失,他仍要交出所有获利。然而,我国的《
民法通则》里既没有明文规定这项责任,这项责任亦不是目前任何民法义务的一种。由于受托人和受益人之间根本没有合约 关系,这项责任不是合同的责任;由于受托人即使没有损害受益人的利益,也可能违反这项责任,这项责任亦不是侵权行为或不当得利的责任。虽然1993年颁布的《
公司法》的第
59至
62条以特别法条文的形式,列出了信义责任的几项内容,但由于《
民法通则》没有就这项责任作出规定,我国有关民法债权的原则亦没有就这项责任的内容和它的补救作出分析,难免在实践时由于缺乏完善的体系架构而无法广泛运用。
至于信托制度的第三个主要概念,亦即受益人对于受托人因违反信托而获利的补救,我国的民法亦没有相应的原理。唯一较接近的民法债权,是不当得利之债。然而,我国有关不当得利的规定很不完备,只有《
民法通则》第
92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贯彻意见》)第131条,虽然我国学者已引用民法理论为这些条例加以解释,不当得利的范围仍非常有限。例如,不当得利只能处理受托人因信托财产蒙受损失而得利的情况,例如受托人把受托的股票卖出,把卖得的款项存入自己的银行帐户,信托财产便损失了这些股票;不当得利不包括在没有使信托财产蒙受损失的情况下所获的利益,例如上述Keech v Sandford***见注20**一案中因违反信义责任而得的利益,此其一。其二,不当得利的受领人返还的范围只包括利益自身和利益的孳息,并不包括以利益自身作投资后再获和利益***我国有关不当得利的学说,都没有提及这项利益,见张俊浩:《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853;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页582-583;王利明等:《民法新论》(下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页430-431,该作者虽然认为不当得利之债的标的亦包括利用原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但作者指的是:例如不当得到的奖券中奖;用原物所取的资金;〔和〕因原物被毁损灭失而由第三人偿付的赔偿金,保险金及其他代价等。并不包括受领不当得利之人(亦称受益人)利用原物投资而获的利益。同时,该作者亦认为:如果受损人的损失小于受益人的得利,则返还的范围应以损失范围为准。这样便限制了受损人没收利益的范围。**至于善意受领利益的第三者,亦只负返还现存利益的责任。其三,受益人要求返还不当得利的权利只是民事债权的一种,远远不及于英美法系里有关复归信托和法律拟制信托中,受益人的地位像有担保的债权人般巩固。
就以《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为例,该办法第
13条规定,若基金募集期满时,其所募集的资金少于《办法》规定的成分,该基金不得成立,基金发起人必须把已募集的资金并加计银行活期存款利息在30天内退还基金认购人。那么,假如发起人在未退还资金时已宣布破产,基金认购人能否取回他们已付出的金钱?就此问题,第13条并没有作出规定。根据不当得利的原则,认购人只是债权人之一,与发起人的其他债权人地位相等。但根据英美的
信托法原则,在这些情况下,认购人可引用得归信托的原则,他们的地位像有担保的债权人一样。
(二)我国民法制度与信托制度的可能冲突
信托制度的基本原理,是财产所有人有处理自己财产的自由,只要不是为非法的目的,他可以自由设定受托人该如何为受益人管理信托财产。这个原则虽然与我国《
民法通则》里的自愿原则不谋而合,却有可能与其他的原则发生冲突。例如,我国《
继承法》第
19条为了保障缺乏劳动能力而又没有生活来源的法定继承人,规定被继承人立遗嘱时,必须酌留一部分的遗产给这些人,若被继承人的遗嘱信托没有满足第
19条的要求,该信托是否完全或部分无效?最高人民法院1985年9月11日《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提出,遗嘱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第37条。**但是,这种解决方法是由法院提出和执行的,所有未能满足《
继承法》第
19条的信托,便可能要经过冗长的诉讼,才能确定它们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