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力的论著中,作者往往对假象津津乐道(有时甚至故意掩盖案例真相),然后根据假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苏力分析过若干案例,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有四个:轻伤害案,即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轻伤害案;非法拘禁案,即电影《被告山杠爷》中的非法拘禁案;强奸案,苏力自己设计的案例;通奸案,苏力在社会调查中“碰到的”[6](P124)真实故事。在对这些案例的分析中,苏力都没有解剖事实真相,而仅仅对假象进行法理分析。在对通奸案的分析中,苏力还故意回避了一些重要事实。
六、苏力案例的真相考查
苏力理论是从案例分析展开的,弄清苏力论著中典型案例的真相,有助于我们认识苏力理论的方法和实质。
(一)关于《秋菊打官司》。
在影片《秋菊打官司》的最后一段,村长被公安机关带走了,秋菊赢了官司却感到于心不忍,觉得自己的“说法”讨大了。苏力对此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说这是现代法治带给秋菊的困惑。[4](P23-37)
苏力的分析忽略了几个重要的事实:第一,轻伤害案件是自诉案件,秋菊告了,法院就应当受理,法院不受理,正是人治传统作怪的表现。第二,轻伤害案件是可以调解的,可以刑事附带民事一起调解,调解的处理结果当然不会超过被害一方的要求,也就是说,秋菊夫妇仅仅要村长赔礼道歉,调解结果就不能超过赔礼道歉的范围。有关部门超越了秋菊夫妇的请求范围处罚村长,是不严格依法办事的表现。所以说,正是由于当地干部不严格依法办事,对国家的法律打了折扣,才使秋菊产生了困惑。也就是说,正是人治传统造成了秋菊的困惑,苏力却说是现代法治使秋菊产生了困惑。第三,影片中村长抬秋菊去医院明显是夸张,苏力却没有看透。村长组织别人抬秋菊是可能的,亲自抬不可能。这一点只要到村里住两个月就知道了。编导的夸张并非出于无知,而是为了过关:瞧,基层干部多好,不愧是人民的公仆,只是方法简单了一些。好片子,通过!
由于苏力忽略了这三个重要的事实真相,所以,他对秋菊案的法理分析就都是不可靠的。
(二)关于非法拘禁案。
儿媳妇虐待婆婆,村支书山杠爷出于正义感和责任感将这儿媳妇抓了起来,并游街示众。之后,儿媳妇在山杠爷的“监狱”里自杀了,山杠爷以非法拘禁的罪名被逮捕。苏力认为,这是现代法治给山杠爷造成的“悲剧”。[4](P23-37)
山杠爷演的究竟是悲剧还是丑剧?很值得探讨。如果真正深入中国社会的底层就会发现,为了正义和责任而非法拘禁村民的山杠爷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也是极其个别的,也没有任何典型意义。倒是那些为了私欲、为了威风而非法拘禁村民(臣民)的山杠爷比较多。他们经常演出一些丑剧和恶剧,最典型的要算天津市大丘庄的那位山杠爷了,他不仅敢对村民非法拘禁,对外来工人和记者也敢非法拘禁。电影《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为什么具有一身正气呢?这要体谅编导的苦衷。编导如果采取写实的方法,影片肯定通不过“一审、二审、若干审”,所以聪明的编导便将主人翁在道德上进行美化,然后指出他仅仅因为不知法而犯了法。这样既能顺利通过,又能达到普法的目的。所以,将电影中的山杠爷作为典型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苏力提醒读者,说山杠爷所在的村“是一个非常偏远的村”,是一个正式法律“管不到,无法管”的村。[4](P24、31)其实,这也是电影的编导为了铺垫故意营造的假象。如果真的是一个“法律管不到”的、“非常偏远”的山村,为什么有村党支部、村小学?为什么村小学里面有很正规的课程(包括法律常识课)?为什么一个小学生(山杠爷的孙子)的一封信,就能让司法机关进村抓走了山杠爷?如果法律真的管不到这个村的犯罪行为的话,为什么偏偏管住了村支书山杠爷?所以,“山杠爷是因为法律管不了他才管”的看法是不能成立的。山杠爷如果真的出于正义和责任,他完全可以将虐待婆婆的那位儿媳妇送上法庭,根本没有必要私设公堂。
(三)关于强奸案。
苏力在《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一文中设计了一个强奸案:一个乡村女青年被她的追求者(邻村的男青年)强奸了,女青年的父母报了案。强奸者的父母送给女青年的父母五千元钱,于是女青年父母决定撤诉,并将未到结婚年龄的女儿嫁给了强奸者。但法律不允许,不仅宣布婚姻无效,而且将强奸者判了刑。[4](P43)
通过对这一案件的分析,苏力得出了好几个重要结论:法律规避的必然性,私了的合理性,国家制定的法律在这方面不完善,法律的多元性,等等。
苏力认为,女青年及其父母之所以接受非法私了,是因为非法私了有利于保护女青年的声誉。“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对妇女的贞操非常强调,特别是在农村”,“一个性犯罪的受害者有时很难找到令她满意的男子同自己结婚”。[4](P46-47)苏力的分析看似有理,实际上经不起追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