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法学形而上的缺失及其代价
田成有
【全文】
文化是一个总体结构,不但包括形而下“用”的层面,而且还包括形而上“体”
的层面。近百余年来,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社会一直处于文化的转型期,在这
个过程中,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即形而上文化层面的严重缺失。
但在我国一提到形而上学,人们就会把它看成一种反辩证法的、静止的、孤立
的、片面地看问题的宇宙观和思想方法,受到了批判。[1]事实上,形而上学的原意
是“metaphysic”(拉丁文),本意为物理学的后编。亚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学》
中研究了关于宇宙存在的本体论和人类认识的认识论,后来形而上学就成为专门研
究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抽象哲学,以区别于实际上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数学、物理学
等以具体自然事物为对象的哲学。黑格尔就曾说过“亚里斯多德毫不含糊地把纯粹
哲学或形而上学与其他哲学区别开来,认为它是一种研究存在之为存在以及存在的
自在自为的性质的科学”[2]。从整个西方哲学史看, 形而上学一般都是指非经院
科学的思辩哲学,是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那种哲学理论。
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黑格尔所说“形而上学无
非就是普遍的思维规定的范围,好比是透亮的网,我们把全部材料都放在里面,从
而才能使人理解。每一有教养的意识都有自己的形而上学,有这种本能式的思维,
这种存在于我们之内的绝对力量。”[3]笛卡尔也说过“全部哲学就如一棵树似的,
其中形而上学就是根,物理学就是干,别的一切科学就是干上长出的枝”[4] 康德
也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他认为,形而上学是人类理性的自然趋向,“世界上无论什
么时候都需要形而上学,不仅如此,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善于思考的人都要有形而
上学”[5]
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后编》近代被介绍到我国后,由于此书内容的思辨难懂,
因此有人又叫其为玄学,借用周易中“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者谓之道”故形
而上学一词在我国出现。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性质是天人合一、体用不二,也就是说实用的形而下层面
与超验的形面上层面未分化,信仰世俗化。先看儒家,孔子论学,一开始就越过宇
宙本源,进入经验世界,直接讨论君臣之道、人伦关系。“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
之,可谓知矣。[6]“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7]廖廖数语即推开
了一个彼岸世界,又圈定了一个此岸世界。这种看法的文化内涵正是对超世形而上
学、终级关怀的拒斥,于是对社会的变迁,对人生的顿悟,对现实的感受,对理想
的向往统统被纳入到了亲身经验的范畴之中,用当下的伦理尺度去规限和裁剪。翻
遍《论语》没有一个问题涉及宇宙本源及其终极关系,缺少一点形而上学的思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