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参考文献的序号
按照《编排规范》,参考文献只列于文末,并且一篇文献只有一个序号。当一篇论文引用了数篇文献,而其中一篇又被多次引用的时候,正文中就会出现不同的序号交错无序出现的局面:[1]……[2]……[1]……[3][4]……[1]……(当然,前提是文末的参考文献的序号是以该文献第一次在正文中出现的次序为基准的,否则,正文中的序号排列会更加混乱。)
不仅如此,按照《编排规范》,“对于多次引用的参考文献还应在正文中的序号后以‘(P.起止页码)’的形式标出起止页码”,这就显得非常不伦不类:其一,也许是因为视野狭窄,笔者至今还没看到除此之外的哪一个国外的学术期刊把引文页码标在正文中的引文序号之后;其二,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强调写作文不可以“半文半白”,同样道理,用中文写作也不好半土半洋。学英文的时候老师也总是教导说不能把英文的句号“.”写成中文的“。”。以“P.”标注页码是英美的做法,并不符合汉语的书面表达习惯。笔者不知道作为中国文科学术高标的高校学报为何要违反这些儿时蒙学的要义。笔者也怀疑,如果确实有意开此先河的话,是否可以再走得远一点,索性用“e.g.”表示“举例说”,用“Ibid.”表示“同上”,用“supra note”表示“同前注”,用“infra note”表示“同后注”,用“c.f.”表示“转引自”……岂不更洋气?
另外,笔者不知道《编排规范》的制定者是否想到过,当读者在阅读按照该规范要求写就的长篇学术论文时,不断地停下来,翻到后面寻找某个引文出处时,将是一件多么不令人愉快的事。笔者总觉得这有点家乡土话所说的“隔着锅台上炕”的味道[3]:当页码与引文出处分离却与序号相连时,读者为了查看出处不得不越过许多内容翻到文末,此时读者可能又忘记了该文的页码,只好再回过头来看;当列于文末的参考文献与列于当页地脚的“注释”并存时,读者不得不时而看看页脚,时而翻到文末……几个回合下来,不精疲力尽才怪的。
3.注释序号
《编排规范》要求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注释序号,笔者以为这是规范的制定者为论文作者出的一道技术难题。如果该作者使用WORD软件来对论文进行文字处理的话,笔者猜想他一定遇到过这样的麻烦:WORD软件的符号库中只有①到⑩十个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超过10的数字都不会自动加上圆圈;而自己采用手工方式为10以后的数字加圆圈,是一件非常高深而且麻烦的工作,至少对笔者而言是这样。
二、制定规则的模式分析与利益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