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网络社会的信息隐私权保护架构:法律经济分析的初步观察

网络社会的信息隐私权保护架构:法律经济分析的初步观察


刘静怡


【全文】
  壹、前言:网络社会的信息隐私保护图像
  在网络规范(The regulation of Cyberspace)的研究范畴中,信息隐私(information privacy)一直是最为深沉幽暗的领域之一。其之所以深沉,在于隐私权所牵动的因素,不但包括哲学、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因素,更涉及将抽象理念诉诸具体法律制度的高度复杂性;其之所以幽暗,在于绝大多数的人虽然身处数字时代里,却可能从未真正理解网络科技在政治控制、经济利益等力量的驱策下,如何无声无息地点滴侵蚀我们的信息隐私。过去至今,有关隐私权保护的论述和意见用「汗牛充栋」一词来形容,恐怕都不为过;而随着网际网络逐渐成为许多人与外界接触的重要窗口之一后,做为界定人我关系要素之一的隐私观念,到底受到何种冲击,隐私权的面貌是否随网络科技的操弄而转型,隐私权的保护究竟遭逢哪些困境,似乎均有厘清的必要,此一厘清工夫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网络社会的未来。做为作者在这个领域中的探索脚步之一,本文尝试从法律经济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law)的角度出发,分析今日网络社会信息隐私保护问题的困境所在,以及其未来可行的解决模式。
  如众所周知者,任何个人在网际网络上所进行的活动点滴,都构成其自己计算机和连网计算机上的记录。举例来说,在喧腾一时的白宫诽闻案中,独立检察官所公布的调查报告,亦即俗称的「史塔报告」(the Starr Report)中,便显示出独立检察官办公室取得了该案女主角Monica Lewinsky数个早已删除掉的电子邮件,其方法除了透过当事人本人的计算机之外,还透过当事人友人的计算机达成此一目的[1]。在私部门方面,对网络行为进行监视与追踪的科技也日新又新,虽然这类科技所引发的争议时有所闻,例如身为计算机处理器市场霸主的Intel,在其Pentium III系列的处理器上,均将一永久性的识别号码(Processor Serial Number)设定给每一部使用Pentium的个人计算机[2];被称为软件巨人的Microsoft,也在Word软件中内建全球识别码(Globally Unique IDs,简称GUIDS),发挥将每个储存word档案的使用者的信息记录下来的功能[3];同时,类似Web bugs(或称clear GIF)等网络技术,也可以使得网络广告服务在不为网络使用者察觉的情况下,发挥在多个网站上搜集使用者信息的功能[4],但是却经常不了了之,以其监视和记录功能威胁网络使用者科技,仍然在丝毫不受审查和监督的情况下推陈出新。除了储存在计算机和网络中的个人资料、商业部门所搜集和贩售的个人资料,以及新兴监视软件或科技的发明之外,网际网络自身的基本架构,虽然可以让网络使用者实时搜集和传输信息,同时却也内蕴搜集记录个人信息的强大功能[5]。
  
  无可否认地,个人信息隐私的侵犯,最早来自于政府这个老大哥[6]。例如,我们经常提供个人信息给政府,例如,行政计算机化后,各种政府数据库里大量储存、归类个人身分与户籍资料,求医后所留下的的健诊资料,也将循相同模式储存和归类[7]。另外,随着基因数据库的成熟与医学研究的进步[8],甚至交通信息规划系统的出现[9],政府其实无时不钜细靡遗地搜集和处埋个人信息。政府使用、处理我们的个人信息的同时,是否受到必要的规范[10],亦即政府的行政,是否能够一则追赶上计算机时代的脚步,提高行政效率,他方面兼顾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是学者讨论「老大哥正注视着你」此一课题时,最关心的重点[11]。然而,在此同时,由于高度且复杂的私人监视科技研发产业兴起,在隐私权保护的领域里,来自于国家的威胁似乎正快速地黯然失色。任何人一上了网络,只需要花点成本和利用一点类似侦探的技巧,便能够取得不少特定个人记录、财务资料、甚至某些机密的医疗信息[12]。搜集、储存和整合信息,并且建立无数的个人档这种乃个人力不能逮,只有政府才足以负担的昂贵工作,今天却因为网网相连的结果,使得各类型的信息搜集处理业者几乎得以针对任何特定个人进行信息搜集、传输和再处理,其结果则是任何有心人只需上网漫游,便能以极低廉的代价,取得众多他人信息这样一个既广大又获利甚丰信息市场出现。换言之,除了老大哥的关爱眼神持续不断之外,背后具有庞大经济利益做为推促力量,来自于网络世界各个幽微不明的角落,无孔不入地遂行窥伺工程的各种「小大哥」(Little Brothers)[13],却更令洞悉其动静者惊心。当经济诱因驱策商业力量进入网络世界,并利用推陈出新的信息科技极大化其经济利益的同时,我们想要透过对个人信息的控制,维护个人在网络社会里的真正行动自由,藉以保护个人的自主性(autonomy)和身分认同(identity)的理念,显然被逼退了一大步。这样的网络社会带给我们的生活架构,彷佛便是小说一九八四的欧威尔(Orwell)和国富论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两者在世纪之交相遇后的产物。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