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斐多篇》之论证及其启示
陈伟建
【全文】
柏拉图《斐多篇》之论证及其启示
———读《苏格拉底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
中大法学院 陈伟建
《斐多篇》是柏拉图中期理念论的代表篇目之一,这篇对话是柏拉图对灵魂不巧进行的最后一场对话,此篇从厄刻克雷特斯和费多的对话写起,开始描述了苏格拉底的妻子陷入控制不住的痛苦之中,而苏格拉底却表现地从容不迫平和地叫克里托将其妻子送回家中,自己则高贵安祥与他地朋友和门徒聚在一起共享最后时光,共同讨论关于生死终极问题 ,这从而衬托出苏格拉底对死的镇定从容,对灵魂不朽的信仰,相信自己死后将能使灵魂脱离肉体的束缚,拥有美好的归宿。
此篇对话中苏格拉底首先论证:灵魂只有在脱离肉体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当我们固定于身体之中,就会使心灵受到肉体的污染而变得不完满,就无法正确的去把握真理。这是因为“身体因最求生存而给我们造成了难以计算的干扰;其次,缠绕我们的疾病妨碍了我们去探索真理;此外,身体中充满了爱惧等情欲,各种幻想以及许许多多毫无价值的东西,其结果使我们根本就没有闲暇来考虑其他问题。”因此,要想获得纯粹的知识,就必须摆脱肉体,用灵魂关注事物,获得最大的知识与智慧就是最大的快乐,而怎样才能使灵魂获得自由呢?1,只有当我们死亡时,灵魂才能从肉体中解放出来,获得关于事物的真正知识。2,在我们活着时候必须净化自己的灵魂,使灵魂免受肉体欲望的侵蚀,才能获得纯粹的和未受污染的直接知识。而哲学就是一种摆脱快乐和痛苦消磨人的力量的一贯有意的自我解散,“哲学家的职责恰恰在于使灵魂脱离肉体而获得自由和独立。”哲学家作为对真理坚定不移的探索,使自己摆脱身体方面的事务,摆脱它们分散理性思考,扭曲感知和使人们堕入享受主义生活方式的癖好。因此,能够感知本然的实在;能够漠不受肉体世界的影响,获得对实在的理智洞察。
在苏格拉底对此问题作出论证之后,刻柏斯紧接提出:脱离肉体的灵魂是否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
在此,苏格拉底引入对立双方矛盾来论证,以表明当对立的两方存在时,一方从另一方变得存在。他说,变得大了的东西曾经是小的,变得坏了的 东西曾经是好的,“懦弱出自强壮,快产生于满”睡眠继之醒着,醒着继之睡眠。以同样的方式,死来自生,生来自死。如果这一循环模式不存在,那么,两个对立物中的一个就将最终占上风。如果只有睡眠存在,而没有睡眠于清醒的循环过程,整个世界将以长眠告终,“如果有生之物都会死,并且死后保持无生状态不再复生,那么万物最终都将死掉而不再存在有生之物。”--------因此,死后灵魂依然存在也是事实。为了更有力的论证此观点,苏格拉底同时引入的学习既是记忆这一理论,认为人的灵魂在进入人体以前就获得对理念的真理性认识。在它们坠入到人的肉体之中,受到肉体的蒙蔽和污染,便渐渐地忘记原有的理念知识。人后天的经验和学习,只不过是对理性知识的回忆而已。如一幅七弦竖琴的图象可以使我们回想到那七弦竖琴,也可以使我们回想到它的主人,然后再通过对相等于绝对相等的关系论证,得到我们出生之前就获得相等的知识,而且还获得了关于美本身,善本身的知识,因此“灵魂在获得人的形式以前,就先在地存在着,它们独立于我们的肉体,并且有智力。”虽然这并非是对灵魂不朽自然而然的论证,这是对灵魂现在的论证,但当将这与先前对生与死的循环过程的论证结合起来时,这一论证就变成了一个对灵魂不朽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