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为国有资本提供了全身以退的选择机会。尽管国有股、法人股在上市公司仍占多数股权,多数股权处于冻结状态仍然是一个困扰,但是,只要政策判断发生变化、只要闸门一打开,国有股完全可以全身以退。借用最近时髦的一个术语来形容,这将是一个“双赢”结局:国家可以卖出股份而得到现金,个人投资者、私有企业可以取得大宗股份而控制上市公司,股份公司可能更有竞争力。
3.0.股份制和股票市场试验失误
中国股票市场从一开始就面对“姓社、姓资”的质疑。它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竭尽全力证明自己“姓社”,证明它具有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的功能,这与当初试图证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是一样的思路。因此,整个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不是选择最为合理的方案,而是选择最可能被接受的方案,这就为它今后的发展埋伏了障碍。在自我证明“姓社”的实践过程中,股票发行市场实际上成为国家分配资源的一种渠道,个人和私人企业基本上被排除在发行市场之外,这是中国股票市场最为显著的特征。 我以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失误之一,就是浪费了本来可用于发展国内私有企业的时间和资源,丧失了有可能形成竞争实力的时机。一方面,国有企业无谓地消耗了大量资源;另一方面,私有企业一直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战战兢兢、委委琐琐地生存,至今还是一个发育不全的幼儿。如果说,中国加入WTO之后,无法在短期内形成和跨国公司竞争的实力,那么,这至少应当部分地归咎于歧视私人企业的资源分配政策和法律管制。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股份制和股票市场试验将私有企业排除在外是一个失误。
3.1.现在的金融系统实际上是专门维系国有大中型企业生命的一个庞大的“输血工程”,从发行股票、债券,推行债权转股权,核销国企无法清偿的银行债权,资产重组,到日常商业银行贷款等等都是围绕着国企解困。 正如证监会1998年年度发展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是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国企通过发行股票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1992-98年,中国通过在海内外发行股票累计筹集了大约3553亿资金,这些资金至少有95%是流向了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获得它无法通过竞争获得的巨大利益。
(1)国企的资产的真实价值实际上大大低于帐面价值,但是,国企通常是以相当于帐面价值1.4倍的评估价值向股份公司转让资产。国企向股份公司转让的资产包括永远卖不出去的库存商品、永远无法实现的债权和已经设定了抵押的不动产;当国企改组为股份公司的时候,国企对股份公司的出资是按照评估价值计算,国企的认购股票的价格是按照股票面值计算。因此,即使一个国企的全部出资都能给股份公司带来可以实现的利益,即使一个国企没有将任何债务转移到股份公司,那么,它也是在用价值100元资产交换价值140元的股票。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