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可能给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带来难以承受的、不可逆转的、持久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农业、水资源以及能源等方面,因此必须从现在起要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真正提上议事日程。”11月24日,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发言呼吁,社会各界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及早研究、及时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减少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科学家对冰川、湖泊的考察更加清晰地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我国乌鲁木齐齐河源一号冰川,在1962年—1980年间退缩了80米,1980年到1992年间又退缩了60米。在乌鲁木齐河流域,根据1964年航测地形图计算到的冰川面积为48.2平方公里,1992年再次航测时冰川面积减至40.9平方公里。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达7000平方公里左右。专家估计,伴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我国山地冰川将继续后退萎缩,到2050年,我国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2%,其中海洋性冰川减少最为显著可达52.2%.
湖泊作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历史和现代记录,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空间变化和区域特征。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已经在很大范围内显现。我国青海湖水位在过去500年曾有过较大的升降波动,但出现直线式下降趋势却是在近百年,特别是在1908年到1986年间下降了约11米,湖面缩小了676平方公里。
有关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增暖而河川径流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平原湖泊由于水体蒸发加剧,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不可能增长,将会加快萎缩、含盐量增长,并逐渐转化为盐湖,对湖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利。高山、高原湖泊,会因冰川缩小融水减少而缩小。
我国海平面近5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2.6毫米,专家估计,到203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为1—16厘米,到2050年上升幅度为6—26厘米,预计21世纪末将达到30—70厘米。这将使我国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
秦大河说,气候变化将使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三大突出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波动,据计算,到2050年,三熟制的北界将北移500多公里,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此外,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秦大河局长提出,目前首先应采取一些对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益,同时可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除提高能效、植树造林外,还包括以适应气候变化影响为主的一些行动措施。比如说,在农业方面,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逆新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研制开发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在水资源方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控,建设淡水调蓄工程,节约用水,合理规划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制开发海水淡化技术;在沿海地区,坚持对海平面上升的动态监测,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修建堤坝等防护工程设施,制定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克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